聚焦“美丽中国”那些事

    环境保护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10年来,生态环境和雾霾逐渐成为新的民生热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次数也逐渐增加。

□本社记者 李卓谦

     环境保护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2017年“环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度逐年上涨。

    10年来,生态环境和雾霾逐渐成为新的民生热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次数也逐渐增加。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两会金句”更是频出,公众关注热点由空气污染也逐渐扩展到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

环境相关法律备受关注

    每年的全国两会,法律草案的审议都是“重头戏”,近几年,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均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传递出中央治理污染的决心。当年的两会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等环保相关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纷纷表达了对新环保法的期待。

    20144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环保法于201511日施行。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去年提出的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时任环保部长的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2015年将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把这些年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制度、好的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联防联控,包括重点地区燃煤量的控制,包括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等等。还要全面实施“大气十条”。去年是第一年,今年是第二年,要真抓实干,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还要让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污染排放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

打好蓝天保卫战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有专家表示,《民法总则》是通过“民法典的绿色化”,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明确提出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依法惩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蓝天保卫战”成为当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

    2018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三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部署。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多重压力,导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尚未脱钩。因此,大气治理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结合国家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升级、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政策实施,多地区、多部门共同发力,多措并举,不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促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件关于生态文明的大事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将生态文明写进宪法”是近年来很多两会代表委员一直建议的话题。20183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写入宪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前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仅限于有限的几条。由于缺乏宪法的规定,下位立法关于生态文明的阐释和规定,无论是从逻辑推理上看,从内容的完整性上看,还是从体系的衔接和协调上看,都是有缺憾的。而宪法有了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阐述和原则性规定,发挥总揽全局的规范作用,我国的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就能全面地、系统地、持续地贯彻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从法律上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

组建生态环境部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机构改革举世瞩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后,国务院减少8个正部级机构、7个副部级机构。其中包括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根据改革方案,将原环保部的职责,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都进行了整合,统一组建成生态环境部,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基本制度、负责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等16个方面。

    时任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是职责交叉重复,叠床架屋、九龙治水、多头治理,出了事责任不清楚。二是监管者和所有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有些裁判员独立出来,他的权威性、有效性也不是很强。

    李干杰认为,这一次的改革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总结了“五个打通”,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第一是打通了地上和地下,第二是打通了岸上和水里,第三是打通了陆地和海洋,第四是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第五是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就是统一了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李干杰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生态环境部不仅仅只保留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还有比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