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汪勇眼中的社区平安建设

“片警”汪勇眼中的社区平安建设

——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西安咸东社区

    十九大基层党代表、民警汪勇在社区工作13年,见证了西安咸东社区的发展,更见证了该社区平安建设的点点滴滴。在他眼里,科技可以助力社区治理现代化,但作为一名警察,永远不变的是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爱心。

 

    “在社区13年,我见证了中国警务的变化,更见证了咸东社区的变化。”

    214日,十九大党代表、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社区民警汪勇说,他刚进入咸东社区工作时,“这里是典型‘四无三多一高’社区,还有苹果园,现在沧海变桑田,到处高楼林立。”

    汪勇说的咸东社区,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灞桥区、雁塔区三地交界的城乡接合部,隶属于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办事处。13年前,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一个土家族农家的汪勇,从部队转业到西安市公安局,被分配到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当了一名社区“片警”。

    初入咸东社区,汪勇常进不了群众家门,张贴在社区公示牌上的照片也被人涂抹了厚厚的泥巴。但2017年在社区群众的帮助下,汪勇协助珠海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社会影响较大的系列电信网络诈骗案。截至目前,汪勇已为刑警提供几百起案件线索,协助抓捕逃犯上千人。

“万千百”计划背后

    曾给社区民警公示牌上照片抹泥巴的咸东社区,到底有过怎样的过往?汪勇说,他刚负责咸东社区警务工作时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老旧社区。仅入室盗窃案,一年内就多达80余起,“社区有的居民,上二楼送娃,下楼自行车就不见了。”

    当时,恰逢国企改革时期,咸东社区“内忧外患齐活”,辖区内的三家大型国企,钢厂、电机厂、秦川厂因企业效益不佳,大量职工失业,社会闲杂人员众多。辖区外,紧邻张坡村、高楼村、张黄坡村、田家湾村、驾坡村等,多村交界、城乡接合,使该区域流动人口众多。

    汪勇深入社区调研发现,从韩森寨派出所出来,走不远,就可以看到大片苹果园;咸东社区是典型的开放式社区,社会治安环境差,主要呈现“四无三多一高”特点:无物业、无门卫、无机房、无车棚,流动人口多、下岗工人多、吸毒人员多,发案率非常高。

    由于社区居民来源复杂,吸毒、赌博人员常混杂其中,有效管理十分困难。这导致辖区居民惶恐不安,意见很大。于是,汪勇决定通过走访形式,逐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但“好不容易遇到群众家里有人,就是不让你进门,说‘连案子都破不了,还问这问那的”。

    汪勇觉得,作为一名社区民警,辖区治安秩序差、案件高发、群众意见大,他有很大责任。再三考虑后,汪勇结合实际调研经验,给自己定“万千百”计划: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从进门、认人、知情开始,挨家挨户走访,爬楼梯、串巷子,帮群众排忧解难。

    大家常说“有困难找警察”,但当时咸东社区居民甚至有了“找警察不管用”的观念。刚开始,汪勇带着警民联系卡走访群众,根本“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人家说,谁知道你是真警察、假警察。我家被盗了,你知道不?”这让汪勇颇无奈。

    可这也是老百姓真正遇到的难题。“房有房门,心有心门,房门不开是因为心门紧闭,群众与我们有隔阂。”于是,汪勇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他告诫自己,要把社区当家,把老百姓当亲人,把工作当作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阵地。

    辖区居民老李是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每次发病,不是打砸小区住户门窗,就是高声嚷嚷,使得四邻不安,人见人躲。汪勇三次提着水果去他家敲门,对方均不开门。第四次去,他在门口敲着,喊着,过了十几分钟,老李瞪着双眼开了门,身后案板上放着一把菜刀。

    汪勇笑着走过去,放下水果,亲切地称曾经在部队服役的老李为“老班长”,并说“李哥,我来看看你!”顺手帮老李扫地抹桌子,整理家务,发现老李家里电灯不亮,晚上只能靠电视机照明,汪勇找来电工修好了电灯。灯亮那一刻,老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后来,汪勇多方协调,按国家政策给老李落实了生活困难补助,并劝导小区群众和小孩不要对老李起哄、嘲笑。如今,只要有空,汪勇都会到老李家帮着干点家务,陪他聊聊天。现在,老李不但精神状态好多了,还隔三差五拿着抹布去擦小区民警公示栏里汪勇的照片。

半个小时找到失踪者

    “老李行为的转变,让我意识到,帮助的看似是一个人,影响的却是一大片!”汪勇说,他曾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二级英模”等多项殊荣,但比这些荣誉更高的是“群众的信任”,没有群众的信任,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把社区当家,汪勇得到了群众最大的信任。社区马大爷患有脑梗和双膝骨关节病,老伴患有青光眼,两个儿子被强制戒毒。汪勇常为其送米送油、买菜买饭,还背着身高1.8米的马大爷到医院治病,晚上回家,又亲手打好热水给马大爷烫脚。马家大儿子从戒毒所回来得知汪勇对其父母的照料,惭愧地低下头,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当即表示再也不碰毒品。

    在照顾马大爷过程中,汪勇发现,过去主要采取腿勤、嘴勤、笔勤的办法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方便行动不便的马大爷遇到困难时及时联系上民警,汪勇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纸上,贴在了老人床头,但遇到突发病情时,马大爷并不能及时拨打电话。

    再比如,咸东社区辖区内的鸿瑞林市场有各类商户3000余家。这些商户多数是三合一场所,存在很大消防隐患。民警每天对鸿瑞林市场进行检查,完成一个周期需要10天左右,常常后边单位还没检查完,前面检查过的复查时间已经到了,民警常会忘记复查工作。

    在传统警务模式中,社区民警工作台账种类繁多。以咸东社区为例,纸质类台账有14种。这些台账中有大量的整改、复查项目,民警常常由于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会忘记整改复查。为破解该难题,汪勇在社区引入了“脚板+平板”工作法,开启了e智社区警务建设。

    什么是e智社区警务?汪勇说,它是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联合一家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智能型社区管理模式。它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简单说,就是结合传统的“汪勇同志社区警务工作法”,用科技手段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汪勇解释说,就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不跑路、少跑路,让民警也少跑路”。公安新城分局总结称,它是对汪勇在社区警务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数字整合,是科技版的汪勇社区工作法。

    据汪勇介绍,e智社区警务平台主要包括四大平台,指挥调度平台、民警手机App工作端、e智社区警务居民端以及e智社区警务云。截至目前,咸东社区在原有自建监控90余个的情况下,又新安装并投入使用了40个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实现社区监控全覆盖。

    汪勇说,e智社区警务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整合起来。在居民端,向社区65岁以上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免费发放具有一键报警功能的手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报警。在学校、商场、小区门卫室同样设有类似装置。

    汪勇表示,截至目前,e智社区警务平台已实现设计功能基本上线,其社区治理效应也已初步显现。201710月,珠海警方向西安警方反馈,他们在侦办某电信诈骗案件时,发现一名主要嫌疑人居住地在咸东社区,但对方反侦查意识很强,专案组几次抓捕都扑了空。

    珠海警方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嫌疑人不办二代身份证,不露本人信息和行踪,很难将其抓捕归案。接到任务后,汪勇立即联系了社区群众,得到嫌疑人已回到家中的消息,汪勇立即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确认,并向群众详细了解嫌疑人家门窗情况后,迅速出警将其抓获。

    不仅如此,e智社区警务平台还可以帮助辖区医院寻找走失患者。今年春节前,汪勇突然接到辖区收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医院院长电话,“帮帮忙,我院有病人走丢了”。原来,这名患者以外出看牙医为名外逃了,但患者家属不依不饶,要求尽快找到家人。

    为了化解医患矛盾,该医院动员100多人四处寻找了3个小时。找寻无果后,医院联系了汪勇。汪勇迅速启动e智社区警务平台,查看监控视频发现,对方换完衣服进了某小区。最终,耗时半小时,找到了患者,不但帮医院找到了患者,还成功化解了一起医患矛盾。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作为一名民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汪勇说,虽然目前正在试点的e智社区警务平台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是亲民、爱民、为民的传统不能变,只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了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得民心,换民心。汪勇将这些写进了自己新总结的“六抓六力”工作法中。

    六抓六力,即抓基础在“勤”上着力;抓防范在“责”上用力;转服务在“爱”上倾力;抓安全在“联”上尽力;抓和谐在“法”上使力;抓创新在“智”上发力。汪勇说,过去,有人认为自己是在作秀,但现在许多人体会到了“勤爱责”是社区平安建设的基础、根本。

    据汪勇介绍,目前,咸东社区居民由原来的2400多户发展到了现在的4813户。他所在的咸东社区警务室,不但被评为陕西省一级警务室,而且咸东社区曾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等80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