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折不扣落实雄安新区建设规划
在今年的河北两会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成为会议期间的热议话题。
1月18日,随着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2019年河北两会落下帷幕。
在今年的河北两会上,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民生等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备受瞩目的雄安新区建设等成为会议期间热议话题。
扎实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8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得到扎实深入推进,河北与北京、天津签署新一轮战略协议主动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
1月14日上午,河北省省长许勤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84项协同发展年度任务基本完成,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三个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轨道上的京津冀”带来了更多便利,省内高速公路和铁路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二位,太行山高速南北贯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过去一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成效显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点承接平台扎实推进,渤海新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增强了协同创新能力。
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在接受《河北日报》采访时介绍,沧州渤海新区紧扣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目标,已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542个。特别是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在全国首开异地监管先河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入园企业137家,总投资438亿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面临更多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等深层次的协同。这需要抓住关键,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上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更多智慧,把疏解项目接住了、发展好。”张国栋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曾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5周年后,已经从过去的谋思路、打基础和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显示,2019年将继续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仍是全省重点任务之一。报告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加快“三区一基地”建设,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雄石城际、京秦高速等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大兴国际机场建设,推动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
不折不扣落实雄安新区建设规划
2018年,河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报告指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印发实施了《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指导意见》。
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备受瞩目,代表、委员们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9年雄安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把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标准”贯穿新区规划建设各环节、全过程,举全省之力建设创新之城、智能之城、绿色之城。在规划上,要不折不扣落实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做好城市设计、街景设计、建筑设计,努力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
如何创造“雄安质量”?河北省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表示,第一要牢固树立“雄安标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高标准、创造高水平,在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等方面强化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发展标准化体系。第二是构建“雄安质量”体系,率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雄安新区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力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和治理问题也是不少代表、委员所关心的。所以,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抓好白洋淀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河北省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高建民表示,雄安新区要实施“一票否决”制度,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高标准、严要求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治污由被动应急向主动治理转变。
河北省委、省政府在两会前印发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对白洋淀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进行了全面、长远的规划。
规划要求到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淀区水质功能稳定达标,淀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白洋淀生态修复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