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国少年司法保护十大案事例揭晓
2018年中国少年司法保护十大案事例揭晓
本报率先报道的杭州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入选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近日,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和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评选出2018年中国少年司法保护十大案事例。本报率先报道的杭州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破解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发现难事例入选。
据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负责人介绍,自少年司法制度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少年司法制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少年司法制度,少年司法在各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普遍提升,成为法律中的“人性之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在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专业机构人员、特色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少年司法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仍需要多部门尤其是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这次通过少年司法保护十大案事例评选,彰显少年司法在过去一年的进步和发展,并提请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保护事业。
去年,杭州市检察机关通过办理一起性侵女童案,抓住了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这个切入点,与杭州市公安局、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卫计委等牵头,联合制定《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该意见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层面规定的强制报告制度。制度明确,教育、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强奸、猥亵、虐待、遗弃、暴力伤害或工伤、火灾、坠楼、溺水、中毒、自杀等非正常损伤、死亡情况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备案记录,不得瞒报、漏报、迟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实现路径。本报在2018年7月15日头版率先深度报道此事例。
其他入选的9个案事例分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机构走向前台,专业司法更需社会支持;民政部内设机构调整,儿童福利司千呼万唤终出台;最高检增设未检厅,引领中国少年司法进步引关注;首部地方校园欺凌防治法规亮点多,合理发挥地方立法权限引关注;现实版熔炉案——司法机关撑起未成年人保护之伞;湖南沅江12岁男孩弑母,分级保护处分制度亟须建立;河南鲁山未成年人强奸案,少年司法专业办案模式需要深刻领会;携程亲子园、红黄蓝虐童案宣判,司法守护未成年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