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而生的好书

评《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著名作家冰心在《忆读书》一文中这样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读好书”是前提。什么是“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与道相符是好书,历经时空考验而不衰者是好书。现有这样一部书,堪称“好书”无疑。它曾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又助日本实现“平安时代”的繁荣,后因动荡及战火,“失传”千年,如今涅槃重生,再现世间,这便是《群书治要》。

   

研究《群书治要》之新作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由魏征等精通圣贤之道的大臣编纂而成的一部治世宝典。“群书”指唐以前经、史、子中的一万四千多部典籍,共计八万九千多卷,魏征等从中博采典籍六十六种,撷取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是为“治要”。可以说,《群书治要》汇集了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精华之精华。

  魏征在序言中评价此书:“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唐太宗读书,是用之太宗当时;传之来叶,则是给今日读书的我们。天不变,道亦不变。圣贤传统文化是自性的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唐太宗得书后,手不释卷,称赞众大臣编此书使他临事不惑。书中治国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教训,既然可以成就古时的盛世,怎么可能不会佐今日之为政者,使社会臻至太平呢?当然可能。这部书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而,《群书治要》中的典籍,“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文言成书,共计五十余万言。如何使这样一部既具体量,又具难度的宝典更加贴近大众,运用书中的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使书中的智慧发扬光大,实为当务之急。

  中央党校教授刘余莉,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研究和弘扬。刘教授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留洋看世界的经历,以及常年教学不辍,深入社会调研,使其深信,确实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因此她虽学贯中西,但仍坚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刘余莉质朴真诚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使得无论是论著还是演讲,都深受广大读者听众的喜爱。

  《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是刘余莉在《群书治要》研究方面的新作。全书共44个小专题,按“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划分,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书中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读全书,不仅会为古人深邃的洞察力和精辟的阐释所折服,还不时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原来如此!”“哦,应该这样办!”这是笔者从书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后发出的感叹。“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确,很多问题都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只是需要有人告诉我们。《政德》就是这样一本书。

   

“政德”详解

 

  何为“政德”?“政者,正也。” “德者,政之始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何“为政以德”?“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为何首先“严私德”?本节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便道出了答案。楚庄王向詹何请教如何治国。詹何说自己只知道修身,还尚未明白治国的道理。楚庄王很真诚地再次请教。詹何说:“我不曾听说君王的修身很好而国家却得不到治理的,也不曾听说君王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却很安定的。因此,修身为本,治国为末。您问的是根本,我不敢对您讲枝末。”楚庄王听后点头称赞。

  为何又要“守公德”?本节首页水印的《礼运大同篇》,便是最好的回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为何应当“明大德”?本节第一个小专题的题目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并列三才,人法天而行。“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归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曾作过《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应该说,《政德》正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应时而生的一本好书。因此,不复赘言,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