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规民约的“龙游智慧”
不断丰富的村规民约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展示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样板戏”,浙江龙游在此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经验。
“我的村庄很古老/祖先留下一座木板桥/这头连着千亩的良田/那头龙门街生意闹……我的村庄很富饶/木板桥旧颜换新貌/这头刻着岁月的记号/那头通向未来康庄道……”
1月19日下午,在温情而欢快的村歌中,浙江省龙游县地圩村新春联欢会——“2019我们的村晚”降下帷幕。“村晚”上,该村还对在2018年度获得村内“优秀党员”“优秀村民代表”“洁净家庭户”等先进个人或家庭进行了表彰。
“年终表先进,开年唱大戏”已成为地圩村独特的“年味”。这样的“年味”自2014年以来,连续举办了6届。
不仅在地圩村,这样的乡风文明、和谐图景在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龙游处处可见。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深化群众自治、厚植法治精神、结合德治文化、融入智能元素,龙游县不断升级村规民约,因村制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让每个村户自然地崇尚修身齐家,让邻里之间能够由衷地和睦相处,让每个群众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样的社会才会和谐,这样的和谐才会让社会更加稳定。”龙游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毛献明说。
党建引领“地圩经验”
已经名声在外的地圩村,有着厚重的家训文化。“在我们的乡规民约中,其精神内核就是要让每个村民都能够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修身齐家。”该村村支书徐庭友这样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并探索出符合当下的新的村规民约来。”
记者获悉,地圩村在基层治理中,紧紧围绕党建统领这一精神要义,开办了“党建+社会治理”——品德银行等载体,形成了“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等机制,让该村的村规民约处处洋溢着新时代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被地圩村群众津津乐道的“品德银行”储存的不是金钱,而是仿效银行运行机制,以村规民约、“十德”文化(即,忠孝仁义礼智信勇耻和)为引领,以农户为单位,结合银行储存的形式,将村民“公益善举”“义务劳动”“庭院整洁”等表现折现成“品德币”(品德积分),并记入农户的“品德银行储蓄存折”内。给满分的农户挂文明户牌子,成熟一户,表扬一户,以精神鼓励农户;达不到满分的农户,摘掉文明户牌子。到年终给文明户物质奖励。另外,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户,村里可以根据灾贫程度,将储蓄存折内的积分兑换成人民币给予救助。“通过‘品德银行’的运行,鼓励群众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形成良好、和谐的村庄氛围。”徐庭友说。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思想贯彻到群众中去’是地圩村党建统领的另一大特色。”龙游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袁旭辉向记者介绍说,“这个村在2018年开始运行的‘干部包片、党员联户’机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让每个干部负责一片,让每名党员负责几户,分片管理,实行双向选择和监督,共同促进。”徐庭友告诉记者并举例说,“我们村为了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去年至今开展了拆整攻坚行动,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围墙等进行了依法拆除。村民都很配合,创造了一天平稳拆除29户的纪录,这完全得益于我们党员干部事先依法依规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率先示范的结果,这样的力度放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党员联户工作认不认真,事情是不是落到实处,我们有一套完成的考核办法和体系。”徐庭友说。记者在该村的展示墙上看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极其严格,比如,有“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督查考评办法、有党员“零基积分”先锋指数考评、有村“两委”干部实绩比选方法、有党员重大工作履职未到位情况公示等考评措施。
“党员干部做没做事,达没达到效果,展示墙上一目了然,老百姓心里明明白白。”徐庭友说。
徐庭友还告诉记者,村级治理如何更贴近老百姓,更接地气,如何让老百姓易懂易于接受,其实不用讲大道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是关键,其次就是把土办法灵活运用,比如将乡规民约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老百姓一看就记得住。“让老百姓明白村里的事关系到每个人。遵守‘村规民约’有你有我有他。”
1月19日,地圩村2019年“村晚”圆满降下帷幕。“今年有乡贤带回来的节目,让群众耳目一新。”对于为何邀请乡贤参与,徐庭友由衷地说,“这里有他们的乡愁记忆,他们愿意为家乡做贡献,所以我们也积极地邀请他们回来,参与家乡建设。”
弘扬传统的“后田铺实践”
与地圩村不同的后田铺村,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行政村。这里,是婺剧文化发展的源头村,是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特色村”;这里,拥有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名录的伟大治水工程——姜席古堰,是当地有记载的“堰长制”发源之地。
“我们村不仅是婺剧的发源地,也是古代治水工程姜席古堰所在地。村规民约很早就有了记录。”后田铺村委会主任詹红菊向记者介绍时,神情中洋溢着自豪感。
近年来,后田铺村依托传统的村规民约,创新修订了新版的“村规民约”,共有60条,让村民在公德民俗、五水共治、平安建设等多个方面自觉参与、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资料显示,分布于该村的姜席古堰,以历史上姜、席两村得名。位于后田铺村山头外自然村灵山江上,坝长180米,高2米,素有“江南都江堰”之称,距今有680余年的历史。2018年8月14日,姜席古堰被联合国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列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名录。
记者在现场看到,姜席古堰横卧江面,虽历经沧桑,但经过整修后仍灌溉着万亩良田,惠泽百姓。“这与该村科学管理密不可分。”袁旭辉说,“那个时候就确立了堰长制度,依托这个制度,古堰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可以说,后田铺村最早的村规民约就体现在对古堰的保护上。如今,古堰依托河长制进行管理,焕发了新颜。”
围绕姜席古堰的管理,后田铺村的村“两委”及群众代表都要在大会小会上议一议。在该村这些会议中,不能不提已经形成常态的“周三党群议事夜会”制度。
从2018年3月开始,后田铺村创新施行“周三党群议事夜会”制度。这项议事制度与以往村“两委”班子议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让各方面的人都参与进来,有联系村的领导、驻村干部、街道组团联村成员及部分村民代表等,大家共同讨论村里的重大事项,比如姜席堰申遗事项、重要景观工程、农房立面改造等。“周三党群议事夜会上定下的工作,由参会的村民代表向村民传达,会后‘一个声音、一个步调’高效推进。”詹红菊告诉记者。
“往往一开好几个小时,甚至从头天晚上开到第二天凌晨。有时为一些问题‘争论’激烈,但‘争论’出了村民急切想解决的问题的办法,效果很好。”詹红菊回忆起去年申遗成功后,围绕“下一步怎么做”而开的那次党群议事夜会,记忆犹新。
“申遗就像考大学,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的事。”詹红菊在那次议事会上这样打比方,“我提议结合后田铺‘婺剧文化发展的源头村’的传统,以‘和’为主题,编写一部姜、席二人共同修建姜席堰故事的曲目。等婺剧公园建好后,这场戏就搬上戏台。”
“当时,村妇联主席周旭凤还提出要培养本土讲解员的问题,这个很有必要,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但很多历史文化我们都讲不全。今后,江边游步道、婺剧公园修建好了,游客多了,对讲解员的需求肯定大,队伍建设尤其迫切。”詹红菊说,“下一步,我们准备请县里对历史文化精通的人来给大伙讲讲课,特别是年轻人,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村居文化,同时也要当好讲解员,把后田铺村的历史传播出去。”
指尖上的“村规民约”
在龙游,借助网络技术,发端于该县张王村的指端服务平台——村情通,在推进基层和谐稳定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其随时随地“零距离”互动的优势,进一步丰富了践行村规民约的沟通渠道,推动了乡村治理走上规范化现代化的快车道。
据悉,龙游乡村的村规民约原来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许多群众特别是身在他乡的群众并不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但“村情通”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龙游县所有行政村的新版“村规民约”都植入到“村情通”的首页,点击进去,一目了然。
记者从“村情通”上看到,前述的地圩村“党建+社会治理”制度、后田铺村以及浦山村的创新型村规民约、贺田村的“洁净—垃圾分类”经验与张王村的“村情通+全民网格”基层治理模式、箬塘村“党员零基积分”机制,均在小小的“村情通”上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把这些群众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身边的村规民约搬到网上,用通俗易懂的图片和文字记录,让群众自觉对照,比学赶超,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累,更是养成了群众自觉遵规守约、遵纪守法的文明风尚。”袁旭辉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村规民约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上,“村情通”还开展了在线执行功能。比如,以前农村紧邻的两户人家建房,为了各自维护自己的权益,会经常产生矛盾甚至发生纠纷。如今,大家都会按村规民约的规定,通过“村情通”申请、村内公告,由乡镇的土地管理及规范部门根据标准来核准,最后还要在“村情通”上公示,两户人家无须再争执。而且,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还对其他群众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教育。
同时,“村情通”还将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及处理结果及时公示,也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效果。如,“村情通”上,每个村都设置了“红黑榜”板块,将一些脏乱差的庭院通过手机拍摄实景上传到“黑榜”上。“刚开始有人不理解,后来经过劝说,并对照‘红榜’上一些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庭院进行耐心解释,不理解的群众最后都能理解,都能接受了。”袁旭辉介绍说。
在龙游县委政法委的统筹推动下,“村情通”如今实现了全县农村全覆盖,这样的“红黑榜”已经关联到龙游的每村每户,大家依照村规民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了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袁旭辉进一步说:“通过‘村情通’,群众与群众能够互动了,村与村能互通有无了,而且还让千里之外的奋斗者、异地他乡的打工者、外地求学的游学者、常居异域的乡贤们都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共同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乡村传统村落文化‘大家庭’的文明风尚又回来了。”
他向记者还特别提到,因为“村情通”的强大功能,助推了大批乡贤的回归。“他们把‘村情通’当做了解家乡的窗口,成为他们回报家乡的桥头堡”。
据袁旭辉介绍,截至2018年5月,龙游县共登记入册的乡贤1128名。2017年以来,该县利用“村情通+乡贤会”的形式,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平台,进一步盘活了乡贤资源,聚合了乡贤智慧,为家乡服务。“他们接续优良传统,传承家园文化,维系乡规民约,参与乡村治理,引领乡风文明,这些村内长辈一直盼望的终于因‘村情通’而实现了。”
“小小的‘村情通’打通了基层治理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了民情民意的连心桥,有力提升了基层群众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毛献明如是说。
基层治理的新智慧
“龙游基层治理就是坚持党建引领,融入法治框架,德治村规民约,充分利用App实现智慧化、扁平化自治,实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化解。”龙游县司法局经济开发区司法所负责人方颖身处基层,对村规民约在群众息访止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深有体会。
她向记者介绍了不久前用村规民约有效化解邻里纠纷的事儿。
2018年12月25日9时许,溪口镇寺下村村民余某两兄弟在土地确权纠错现场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当即被该村组团服务工作组人员制止,并就双方当事人涉及土地确权纠纷以及父母赡养事宜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根据分家协议,以及两兄弟父母口述,不仅耐心细致地向双方当事人讲解涉及的“婚姻家庭”“土地管理”“侵权责任”等相关法规条款,还对照寺下村的村规民约为他们进行了解读。“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方颖说。
像这样,运用法治、德治相结合化解纠纷的成功案例在龙游数不胜数。据了解,近三年来龙游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3026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823件,调解成功22436件,90%由村级调委会化解,调解成功率98.3%,很好地实现了矛盾不出村、不上交。
记者获悉,自2012年开始,龙游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司法局实施,各行政村因地制宜,将村规民约进行了升级换代,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城中村、山区村、普通村等三类村规民约。同时,通过“龙游通”将村规民约宣传到户,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吸取传统村规民约的精髓,使治理乡村的‘家法’‘村训’更加规范,同时结合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不断提炼总结符合新形势下的村规民约,使基层治理更加体系化、法律化、专业化,并通过保障群众安全感,增加人民获得感,最终实现公民幸福感。”袁旭辉说。
记者还了解到,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龙游县还针对城区居民新修订了《居民公约》,针对企业新编制了《企员共约》。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企员共约就如上善之水,畅通流淌着群众‘自治’的主渠道,深刻融汇了每位公民‘主人翁’的源力量。在这样的主渠道和源力量下,自治内消矛盾,法治定纷止争,德治春风化雨,人民群众的心态越来越理性平和、对未来的美好越来越有信心。”毛献明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