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社区社会治理的难题及出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家已经有能力办好诸多大事。但在办好诸多大事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基层群众面临的诸多小事。因为这些小事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在基层城乡社区调研深切感受到,村庄精英流向城市、农村逐渐空心化、基层党组织涣散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实践中,基层社会社区治理,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任务应该以致力于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诉求为主题,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动员和组织群众自治。
社区治理的难题
基层治理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难题?笔者调研发现,主要涉及三大方面:
首先,基层党组织科层化。今天最基层的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有的已经高度行政化。依照我国相关法律,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它们在各级政府(部门)事务急剧增多的背景下,事务经过一级一级的传导最终落到最基层的居委会或村委会身上。理论上的自治组织,演化为高度行政化的街道/乡镇政府的下级部门,成为上面千条线所穿过的“一根针”。
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之繁杂令人难以想象。2018年7月笔者在重庆某社区调研发现,社区居委会需要出具盖章的证明有137种之多,除了计生、就业、医保、民政、综治等常规工作外,社区还要积极参与市区的核心工作。社区居委会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尚且自顾不暇,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回应居民诉求。社区党委书记作为社区工作的总负责人和一把手,其所带领下的社区党组织也随着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而科层化,成为上级党组织的下属组织。
其次,基层党建活动仪式化。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作为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应该致力于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诉求、动员和组织群众自治,以此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党组织不是志愿组织、福利组织,更不是娱乐组织,其组织活动具有相当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其活动内容应该充分与社会变革、社会问题、群众诉求相结合。因此,最能接触群众的基层党组织,不能活动日趋仪式化、虚化,仅停留在交党费收党费、签到、记笔记、拍照片等形式工作上,要切实服务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再次,部分党员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党员是时代先锋,在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应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在社区组织生活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但笔者在城乡社区调研中发现,部分党员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个别党员为谋求一己之私,在公共生活中起到负面作用。在Q社区调研期间,笔者遇到一位老党员冯某,他因一个投诉登记复印件在社区居委会吵闹纠缠了一个上午。
据社区干部介绍,近5年冯某只交了1次物业费,他还将小区花园改为菜园,将破旧家具堆放在楼栋门口,在社区居委会干部去给他做工作时还肆意辱骂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党员,冯某的无理取闹给社区和党组织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笔者及调研团队在五个社区调研中发现,个别党员的公共道德素养不如普通群众,类似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机制及出路
笔者及团队调研发现,在城乡社区,凡是基层党建做得好的社区,其社会治理效果非常好;凡是基层党建做得一般的社区,其社会治理效果也一般。其关键机制在于党建单元是否与治理单元重合,党组织是否充分融入了社会治理之中。
首先,党建单元与社会治理单元应尽量重合。重庆某街道的D社区有700多个党员,Q社区有240多个党员,D社区采取党建单元与社会治理单元重合的方式进行党组织建设,Q社区则采取打乱重组的方式进行党组织建设,党建模式不同,社区治理效果也出现了显著差异。Q社区因党建单元与治理单元不重合,党支部无法与居民组长、楼栋长形成合力,党支部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效果有限,这种现象在城市社区较为普遍。
与Q社区不同,D社区将党员按片区分为十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选择一个有闲、有能力又无经济负担的人担任支部书记,这位支部书记成了片区治理的负责人,他负责挑选居民组长和楼栋长,并对组长和楼栋长进行监督、考核。为了树立支部书记的权威,社区事务由支部书记直接给组长和楼栋长分配。除了配合社区工作外,党支部也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引导辖区内居民进行小规模的合作自治,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在D社区,除居民组长、楼栋长等少数半正式工作人员外,每个辖区内的党员都是社区治理中的积极参与者,尽管D社区是该街道最为老旧、最为复杂的小区,但该小区的治理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社区。
其次,党组织应充分融入社会治理之中。如果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党组织或党员的存在,那说明“党组织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党组织如何与社会治理有机衔接,如何真正地到群众中去,是党组织融入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群众路线是我党建设的重要法宝,其内核要求是党员同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2020年,中国将消灭贫困人口实现小康社会,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人民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不平衡、个体生活与组织生活不平衡的问题。谁来组织、引领群众走向美好生活呢?如果党组织不能主动承担重任、不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那么政党就要在此丧失主导权,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将日益薄弱。党组织充分融入社会治理不但要像D社区那样从组织上融入,更要党员同志积极融入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党组织力量应该像水一样,流向无人问津的人群、地方,触摸最基层的问题并给予解决,这样才会扎根群众、与社会融为一体,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
再次,人、财、物资源应倾斜和支持基层党建。当前有些城乡社区党组织还无自己的活动室,也无实体化的办公机构,缺乏专门化的组织力量,更无实力参与支持社区公共事务。加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例如基层党组织的党费可以绝大部分留在基层,党委还可以考虑在总体统筹中对基层党建予以经费倾斜,鼓励、支持党组织承担社区治理任务,推动党组织融入群众、组织群众自主解决小微事务。地方党委甚至可以考虑每年固定给每个党支部一笔社区自治基金,由党支部引领社区居民共同商讨决定资金的用途,以此推动社区公共事务发展、培育社区公共参与力量。
笔者认为,今天需要党员同志“抛头颅、洒热血”的场合、情境已经很少了,城乡社区中的党员也应做到亮身份、做表率、树新风,从身边微小细事做起,做社区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