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法学会:发挥职能作用服务法治实践

  本报讯(厦法宣) 2018年,厦门市法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务实发展,法学会工作卓有成效,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法治中国的典范城市”“最具安全感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识“高站位”,坚持政治引领

  加强党的建设。在年初顺利完成市法学会换届基础上,按照上级要求,推进设立了市、区两级法学会党组,市法学会机关单独设立了党支部。坚持政治引领。市、区两级全年共组织十九大精神、扫黑除恶、宪法等专题内容“双百”活动126场次,听众达6000多人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李伟华,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第一副会长姚新民等在不同场合多次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政治责任。主动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法学人才推选、论坛年会主题、法治宣讲题目、期刊网站稿件、评奖评优项目的政治把关和正面引导。

课题“接地气”,成果注重转化

  完成多项研究课题。牵头组织完成市重点课题“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研究”、省重点课题子课题“推进我省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省委政法委年度课题“开展社区自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实践探索”;与政治部共同完成中央政法委“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与综合处共同完成市发改委“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与厦大法学院共同完成市社科重点项目“厦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为视角”等课题的研究,参与“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厦门探索”课题调研活动及厦门市申报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的前期工作。推动成果应用转化。提出厦门申报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的建议已被市委采纳并正式上报中央政法委;《厦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若干问题研究》被省委政研室列入2018年省重点课题成果在《调研文稿》第40期刊登;对厦门政法信息共享平台、政法协同办案平台建设及提升完善的对策建议,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较强,工作中有所吸收应用;公司法学研究会出品、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公司管控》一书,被誉为“法学院没有教的‘公司法’”。组织多场征文研讨。与福建省犯罪学研究会、厦门大学法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并于2018年11月下旬在厦门成功举办“社会治理与最具安全感城市的理论与建设”研讨会;于2018年6月份牵头主办“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讨会。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研究”主题征文,从中筛选出一批优秀文章推荐参加各种论坛研讨,部分论文获得奖项。对外交流成果丰硕。组织会员参加多个全国性、区域性论坛研讨活动并取得多个奖项。

平台“多样化”,工作持续活跃

  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与市工商联(总商会)、市律师协会共同主办“特朗普政策和中美经贸热点法律问题研讨会”,参与中国法学会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在厦举办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与法制发展”座谈会,推动公司法学研究会组织“公司经营风险控制”专题研讨等。坚持举办“鹭江法治讲堂”。先后指导和联合相关单位组织了5场“鹭江法治讲堂”活动。内容涉及扫黑除恶与打击套路贷、中美贸易战法律问题、企业经营风险管控、大数据与智能法律、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等。强力推进研究会建设。今年重点推进3个直属研究会的筹建工作,其中大数据与智能法律研究会已于2018年11月下旬挂牌成立;金融法学研究会在筹建过程中即得到市金融办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受其委托承接了地方金融立法调研任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会也在筹建中。搭建成果展示平台。编辑图书《厦门法学文,编发《厦门法学》4期、《厦门法学研究成果专报》12期。市法学会网站内容保持经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