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和规则遏制“羊毛党”

  为吸引用户,很多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会不定期发放小额优惠券,但近日某电商平台统计,其实70%80%的优惠券都落入了“羊毛党”的口袋,而没有被真正想购物的人领走。“羊毛党”们为何屡屡得手?显然不是因为勤奋,问题出在恶意注册账号和养号上。

  “羊毛党”一词的出现,最早是指一批以“80后”为代表的白领,专门选择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活动,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换取高额奖励。后来,这一群体逐渐从分散个体向组团集聚发展,形成了有组织、有规模、有分工的职业“羊毛党”,发展出完整、成熟的产业利益链——卡商负责新注册电商平台账号,黑客负责开发“秒杀软件”,“羊毛党”负责抢货抢券,秒杀福利,收货商负责转手变现。

  “羊毛党”赖以生存的法宝,在于恶意注册账号和养号。一些组织和个人利用多种途径取得的手机卡号等作为注册资料,使用虚假的或非法取得的身份信息,批量注册网络账号。为防止被封禁和提升账号牟利价格,还会有意模拟正常使用的账号形态,保持账号的正常存续和使用的行为。这些虚假网络账号是互联网上黑色产业的“帮凶”,它们闻风而动,小到“薅羊毛”,侵占正常消费者权益,大到从事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活动,助长互联网犯罪。

  遏制“羊毛党”恶意套利,需要从法治和规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羊毛党”薅羊毛可能涉嫌违法。电商发放红包优惠券设置了一定条件和规则,“羊毛党”通过注册多个账号等方法,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接受红包的条件,但其实是虚构事实以欺诈手段获利,是一种诈骗行为。对此,公安部门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数额较大的还将以诈骗罪追究刑责。20174月,上海市公安局就曾通报一起通过企业红包软件套取50万奖励的违法行为,29名嫌疑人被抓捕。

  同时,“羊毛党”薅羊毛暴露出规则漏洞。首先是实名制注册漏洞。尽管手机号码实名制实行多年,但市场上仍有各种非实名的黑卡和人员信息登记与实际使用者不符的黑卡流通,为不法分子规避实名制提供了方便之门。只有加强对各类通信卡号的控制和管理,真正全面落实实名制,才能切断恶意注册的源头。

  其次是商家营销漏洞,大多数商家没有采用“反羊毛”措施。广大企业必须认真反思,完善营销活动,比如增加短信验证、人脸识别等环节,修改优惠规则向有效用户倾斜等,从而提高“羊毛党”的恶意套利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