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建电子证据平台天平链

三个月在线证据采集数据超过100万条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与国内领先区块链产业企业共建的电子证据平台天平链,运行3个月以来在线证据采集数据已超过100万条。

  在1222日召开的天平链发布暨建设、管理与应用研讨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介绍,司法区块链节点建设共17个,完成24个互联网平台或第三方数据平台和存证平台之间的应用数据对接。3个月来,当事人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提交的材料全部通过“天平链”进行了存证,截至目前,存证材料数已达187623条,验证证据文件316个。

  研讨会对天平链的建设原则、建设模式、建设成效,以及《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证据平台接入与管理规范》及相关操作细则等内容进行了发布。

  据了解,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是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百度公司、信任度科技公司等国内领先的区块链产业企业共建的电子证据平台,实现了电子数据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

  在司法实践中,天平链一方面可以对当事人上传到电子诉讼平台的诉讼文件和证据进行存证,防止篡改,保障诉讼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进行过天平链存证的诉讼证据进行验证,解决当事人取证难、认证难的问题。

  天平链运行3个月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搭建天平链证据平台并不断丰富天平链生态,目前已有的生态包括版权、著作权、供应链金融、电子合同、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

  目前,司法区块链节点建设共17个,完成24个互联网平台或第三方数据平台和存证平台之间的应用数据对接。截止到1222日,天平链在线证据采集数据超过100万条。当事人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提交的材料全部通过“天平链”进行了存证,截至目前存证材料数已达187623条,验证证据文件316个。

  司法实践中,天平链已经表现出很多应用方面的优势,特别在验证程序上更高效。与传统的取证程序相比,天平链存证相对更加简洁,对于区块链平台存证的安全性、可信度的审查前置,对于证据是否一致性都可以通过后台的技术支持进行检验,验证程序更加快捷、高效,节省了资源,极大提升了司法效率。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天平链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创新和突破,天平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主管机关、产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大力支持。未来,天平链将继续秉持建设的初衷,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律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在政策理论研究、技术服务创新、生态运营建设等方面,广泛邀请各类社会机构参与,积极探索并持续创新,为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司法治理体系贡献重要的探索经验和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