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区福保街道:用“三+”拳法练好社会治理硬功夫

    对于一个社区来说,无处不在的图书馆、艺术展廊,还有充电学习的“第二课堂”,再加上邻里和睦、人人文明,这是大家憧憬的理想家园。在繁华的深圳中心城区,福田区福保街道把这一美好构想变成现实,将便民服务做到了极致。

  5个社区图书馆、40多门公益课堂、还有社区里的体育赛事“福保杯”、辖区企业的“午间音乐会”……福保街道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历史使命,采取“三+”社会治理模式,用近十年的时间,让居民共享新时代社会治理成果。现在福保街道居民人人争当义工回报社会,全方位融入文明街道创建中,努力打造“至善福保”,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党建+”为核心,引领基层共建

  2009年,福保街道作为社区治理改革试验田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该街道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和关键,搭建党委、“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组织、居民等联系平台,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枢纽型服务阵地,通过“党建+社会建设”,引导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激发居民社区自治活力。

  李琦是福保街道的一名舞蹈爱好者,前几年,她聚集了一帮姐妹组建了“金兰”舞蹈队。后来,党群服务中心为她们协调舞蹈训练场地,引导各种参赛项目申报,协助完成社会组织登记注册,“金兰”舞蹈队成为深圳市福田区艺舞人生艺术团,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为居民提供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据统计,福保街道已累计引入和孵化了184家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区服务累计开展项目339个、活动6819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达40万人次,服务内容覆盖学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家庭等。

  同时,社区党委还以“党建+文化建设”“党建+法治建设”等形式,联合辖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讨论和决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法律服务,社区的综合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党委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区+”为基础,提供精准服务  

    社区,是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最直接的场所。如何让社区生活丰富而又便捷,福保街道从居民切实需求着眼,提供精准服务,更好地让居民享受改革福利。

  “社区+民生服务”,建设社区便捷生活服务圈。福保街道配齐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等各类民生服务配套设施,形成15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同时,街道加强文化建设,目前已有5个社区图书馆,30多支文体团队,40多门公益“第二课堂”……

  “社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处”,全民参与社区治理。街道积极引导居民将服务意识强、群众基础好、能力素质高、公正廉洁的代表选举作为业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中。

  业委会成立后,“把物业管理人员都纳入执法管理体系,不仅能解决管理资源问题,实现管理力量社会化,同时,也可以普法到基层”,福保街道执法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微信群,将街道领导、业务科长、社区站长、物管处主任信息共享,工作任务直达物业负责人,确保任务传达准确、高效。物业意见建议和困难亦可通过微信反映到街道领导,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社区+网格”,实现精细化管理。在今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社区网格员在排查房屋信息时发现,某单元居住人员异常,其将信息报给社区民警,最终端掉了一个卖淫嫖娼窝点。在涉众金融风险企业防控工作中,网格员配合街道工作人员完成了对338家企业核查工作,有效防范了“财大狮”、“黄金盈家”等P2P平台“爆雷”事件,有效维护了辖区稳定,有力提高了街道社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智慧+”为载体,让群众少跑腿

  自从“智慧福保”工作平台建立后,福保街道通过这个平台,将数据跨级跨域融合、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公共管理应常结合、社区服务精准推送,在基层社区精准服务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智慧+政务”方面,街道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民政、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信息资料汇集成政务服务信息库,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今年以来,平台通过大数据筛选高龄津贴服务对象,街道累计向186名符合条件的老人精准发放津贴。

  如果说“智慧+政务”实现了精准主动服务,那么“智慧+管理”,则实现了动态高效监管。目前,街道已在保税园区两家企业试点运行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系统,利用物联网设备动态采集监测企业安全设备状态参数,及时展示企业安全生产动态,通过数据的决策分析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增加发现隐患隐情的手段,提高了街道对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