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执行工作方式 “老赖”束手就擒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创新执行工作方式 “老赖”束手就擒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法院首创1+1+1”递进教惩模式、与海淀区拘留所联动、自行开发“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组合创新方式,让海淀法院的执行工作进展快速而有效。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中,海淀法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1115日,当“拒不还钱”的惠某站在法庭上被判处10个月的有期徒刑时,庭下和远程视频那边一批特殊的旁听者面色各异,有惊讶、恐惧、不安。这些旁听者身处被拘留状态,是人们常说的“老赖”。

    惠某受审及领刑,是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展的1+1+1”执行警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当天上午,海淀法院各执行团队分别出动,将有拒执倾向或有执行难度案件的被执行人拘传到院。他们成为这次庭审的特殊旁听人员。

    据统计,当日共有21名被执行人亲临旁听庭审,17人被依法拘留。执结案件共计22件,涉及金额188.5万元。

    201811日至925日,海淀法院新收执行案件19642件,已经执结12460件。庞大的结案数量凝结了海淀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智慧。

    首创1+1+1”递进教惩模式、与海淀区拘留所联动、自行开发“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组合创新方式,让海淀法院的执行工作进展快速而有效。

首创1+1+1”递进教惩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首创了1+1+1”递进教惩模式。即先集中强制执行带回被执行人,再安排被执行人旁听拒执罪公开审判、观看海淀法院拍摄的拒执警示教育片《人生归零》,仍拒不履行的,进行司法拘留或移送追究拒执罪。

    海淀区法院执行局局长马民鹏告诉本社记者,自2018年初开始试行“1+1+1”递进教惩模式,效果比较明显。“有些被执行人当场痛哭流涕,表示立即还钱。”马民鹏说,很多被执行人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债务,最终到了法院才明白天网恢恢的道理。

    今年3月的一天,海淀法院出动执行法官、法警等共计80余人,累计奔赴32个执行现场,让被拘回的被执行人看到了开庭判决被告人陈某拒不执行判决罪一年刑罚的现场。

    执行警示教育会当日也在法庭举行。播放短片《人生归零》时,被执行人的脸色严肃而凝重。特别是当执行局孟凯锋、李欣两位副庭长详细介绍执行惩戒措施“最长可判七年”后,旁听席上的“老赖”们更是如坐针毡。

    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的被执行公司法定代表人彭某表示感触“太深”:“早知道这么严重的后果,我就是卖了房子也要执行。”话音未落,他急着从兜里掏出手机,表示要向朋友借钱。当日就筹集了500万元到海淀法院的专用账户。

    另一案件被执行人王某在执行法官依法张贴腾房公告后,仍视而不见,态度蛮横,甚至开始拒接法官电话。躲、拖和赖,这也是部分被执行人常用的抗拒手段。当日教育会后,王某当场表示下周一就可以交房屋钥匙。果然,经过海淀法院的1+1+1”递进式教惩,星期一,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房屋钥匙由王某转至申请执行人手中,王某的案件顺利履行完毕。

    北京市政协委员米良说,海淀法院近年来结案率迅速提高,工作也非常主动,主动和公安、铁路、媒体对接,把“老赖”及时地堵在路上,非常主动、及时地处理了“老赖”的问题,保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中,海淀法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联动“找”人

    执行难也难在“找人难”,能否掌握被执行人行踪是海淀法院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法院找人的方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马民鹏告诉记者,虽然被执行人可以被控制坐飞机或者高铁,但如果坐G字头或其他动车一等座以外的火车或者入住星级以下的宾馆等地方,法院是无法控制的。

    这种情况下,2017年与北京市海淀区拘留所及相关单位共同制定联动意见,与海淀公安分局共同制定工作意见, 由公安机关采取临控措施,协助查找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公安的查控方式更广泛、更精准。”马民鹏说,

    目前,已向海淀公安分局报送协查被执行人300余人,成功在宾馆、网吧、洗浴中心等处查找到被执行人50余人。

    海淀法院还与铁路公安局和北京铁路公安局建立联动机制。2017年以来,在铁路公安的配合下,在北京各火车站及苏州、西安等火车站,抓获了40余名乘车的被执行人。

    “只要能用到身份证的地方,我们尽量和联动单位一起协查,然后制定工作方案,集中出动,尽早控制被执行人。”马民鹏解释,法院与拘留所联动后,能成功保证送拘的同时,也建立“法院、拘留所工作微信群和紧急联络人”制度,实现问题即时发生即时解决。

    马民鹏说,在海淀区拘留所内设立了专门矛盾化解室,由管教民警与执行法官共同推进矛盾化解工作。“民警和法官及时和被执行人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行为的后果,及时履行债务。”马民鹏说。

    据介绍,今年9月,海淀法院在区委政法委、海淀公安分局的支持下,挂牌成立海淀公安分局驻海淀法院执行局警务室。这也是北京市建立的第一个执行警务室。海淀公安分局法制支队派驻两名警官在执行局办公,负责拒执罪的集中受案及处理,协助查询人口信息,对被执行人采取查找或临控措施等工作。

    在各方联动机制下,自20181月至1115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共拘留244人,位居北京法院之首。

自行开发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

    2017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展了以“全面机构改革”“全程信息化”“全方位联动”为主要内容,“信息化、精细化、团队化、集约化、规范化”为长远目标的“三全五化”执行机制改革。“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即是全程信息化支撑精细管理的一部分。马民鹏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法院自行研发的。”

    据介绍,系统将每个案件的银行账户、房产、车辆、股权信息等“四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集成展示。同时,自动计算“现金可执行率”(已查询现金存款与申请执行标的金额的百分比),以“现金可执行率”进行案件难易排序,督促法官及时执结简案。同时,以该系统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在执行指挥办公室专门成立速执团队,集中速执速结有现金类线索的案件。目前,速执团队每月人均结案可达百件以上,平均办案时长缩短至30日以内。

    马民鹏在电脑上向记者展示了该系统的操作,记者发现,“现金可执行率”下列出了各个执行法官手中的具体案件,周法官手中有李某的案件,系统显示是中国某保险公司。该公司账户余款、涉李某执行款额、是否可执行完整等多项数据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传统的执行系统中并没有显示执行工作动态过程,而海淀法院的“执行精细化管理系统”,尤其是财产走向,系统自动记录执行团队发现财产后的控制、处置、收发案款等重要环节动作。同时,对“有财产超过15天未进行查控、执行措施到期未处置、超期未发款、长期未结、超期未归档”的“五超”案件予以重点自动提示,在系统首页和执行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滚动展示,方便院庭长在各阶段进行监督。

    除了方便执行法官的工作系统研发,为了解决申请执行人反映较大的“找不到人”“说不上话”“办不成事”的问题,开通北京市法院首个微信服务号——“海淀法院诉讼和执行”服务号。当事人通过微信即可联系法官、提供线索和投诉建议,法官在24小时之内必须作出回复,畅通了沟通渠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评价此举是“有温度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