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上枫桥经验”的祥芝样本

泉州:“海上枫桥经验”的祥芝样本

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泉州市创造性地将“枫桥经验”嫁接到海上,从强化海域管理、完善矛盾化解体系、推进联合执法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海上枫桥”之路。

 

    “船老大,听说受伤的河南籍船员跟你做事多年了,可以的话适当给他多点补偿……”

    10月30日下午,本社记者到达泉州石狮市祥芝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时,这里正进行一场涉海纠纷调解。

    10月15日,船员张某在船上作业时不慎摔伤了腰,经过及时治疗已经初愈。两周后,双方找到该协会就医疗赔偿、误工补贴等问题达成了调解协议,随后将向厦门海事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参与本次调解的三星级调解员蔡天生今年已经70岁,曾经也是名老船长,“我们比较了解这个行业,船主不知道赔多少,直接找到协会,我们依法依理,今天一天就调解完成。”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创造性地将“枫桥经验”嫁接到海上,从强化海域管理、完善矛盾化解体系、推进联合执法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海上枫桥”之路。

矛盾纠纷化解不出港

    今年3月12日,两艘祥芝籍渔船在台湾浅滩附近海域相撞,其中一艘沉没。经渔政部门判定,沉船方负次要责任,由事故主要责任方支付赔偿金额,双方都愿意在调委会解决,但因为赔偿金额差距200万元,双方多次陷入激烈争吵,特别是禁航期已过,一方看到另一方要出海捕捞,而自己的赔偿款不仅没有到位,每月还要偿还银行10万余元的利息,矛盾再次激化,最严重的一次聚集了几十人,剑拔弩张。

    回忆这起纠纷,10月30日下午,祥芝渔业协会会长蔡清建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船主都是本地人,都愿意接受调委会调解,但走诉讼程序需要法院重新评估和专业机构责任认定,耗时长,双方都不划算。

    船主蔡茂东也向记者坦言:“不愿走法律程序,拖不起。”

    当时,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渔业协会调委会充分发挥“内行人”作用,认真研究双方的经济损失、保险赔偿金额、渔船造价等问题,分别多次与双方当事人就争议问题沟通交流,并组织多名老船长分头做双方工作,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各自的经济损失和案件的实际情况,在经过多次面对面、背对背的调解后,逐步减缓了双方对抗情绪,最后,在祥芝镇政府和石狮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牵头下就赔偿金额展开论证,并说服双方当事人接受赔偿款321万元,2018年7月,历时4个多月终将事故调解完成。

    双方签字达成调解协议后再到厦门海事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书被赋予强制执行力。

    这起纠纷成功调解,也是泉州创新推出“海上枫桥”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海域矛盾化解的真实写照。

    2017年10月27日,江西籍渔民毛某在海上作业时,不幸被钢丝绳击伤左腿。

    “我的兄弟在医院躺着,叫你们赔十几万算高吗?”因为赔偿问题,毛某家属纠集10多名老乡和亲友强占渔船阻扰船东公司正常经营。

    “一旦渔港发生矛盾纠纷,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工作机制,将矛盾在渔港内化解掉。”祥芝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调解组组长蔡锦煌坦言。

    在这起工伤事故中,调解人员的耐心调处、专业律师的法理解析,将心比心的温暖感化,历时数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2016年以来,祥芝渔业协会调委会成功调解涉渔涉海各类矛盾纠纷236起,达成调解金额2075万元,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一目标。

多方民间力量参与调解

    作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已有各类钢质渔船800余艘,渔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7年捕捞总量26万吨,总产值18亿元。然而,伴随产业发展壮大,渔船碰撞、意外伤害、工伤事故、劳资纠纷、打架斗殴等涉渔涉海纠纷问题时常发生。

    记者获悉,以往这类纠纷发生时,涉事船东、船员多数叫亲朋来帮忙,甚至有黑恶势力介入,这种传统民间调解难于依法依规进行,补偿标准不一,牵涉时间长,一旦未妥善解决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祥芝镇党委副书记陈文晖表示,面对社会治理新难题及渔民新期待和新需求,该镇除持续加强渔业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外,积极打造涉渔涉海纠纷调解新模式——“海上枫桥”祥芝样本,充分调动渔业“内行人”直接和间接参与纠纷调解,实现行业自治,对黑恶势力插手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大大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

    2015年12月,祥芝镇由渔业协会牵头,重新成立了祥芝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吸收了一批原村级老调解员、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五一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船长、老航海员、企业家、村干部、老党员等社会有识之士担任义务调解员,同时涉及跨区域的纠纷问题,还选派外来渔工代表参与调解,发挥地域乡情优势,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渔港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54岁的蔡亚塔是祥芝渔业协会秘书长、58岁的蔡水聘是一名有30年打渔经验的老船长、41岁的蔡金贤是祥渔村委会副主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祥芝渔业协会义务调解员”,他们世代与海相伴,靠海为生,深知出海讨生活不易,三年来,调委会义务调解队伍从22人壮大到53人,他们当中既有熟悉海事的老船长、经验丰富的专业律师,也有德高望重的老年协会会长……这股民间力量构成涉海纠纷调处的主力军。

    在调解过程中,调委会聘用律师顾问参与,面对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此外,祥芝镇司法所定期对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调委会内部形成了星级评定的队伍成长机制,现拥有四星、三星、二星调解员10多名。

    值得关注的是,在以往调解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一般以签订调解协议书作为调解凭证,但该凭证只具备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不能直接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往往造成一方反悔、二次调解或纠缠调解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2017年10月,祥芝镇司法所与厦门海事法院立案庭签订无讼渔区协议,建立双向支援机制和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在调解结束后引导协助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一站式服务,赋予调解协议书强制执行力,至今已有35起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再也没有发生调解后不服上诉的情况。

从源头防范涉海事故发生

    除了多元调解矛盾、防患未然的一系列措施,祥芝渔港还有一支更为重要的海上救援服务队。

    在海上和渔港,时常发生渔船火灾、搁浅倾覆、人员落水等事故。2016年元月,祥芝渔港120多名热爱公益救援的渔业工作者成立石狮市祥芝渔港义务救援协会,从事渔业安全知识宣导和应急救援服务。

    目前,义务救援协会已有会员400多名,在祥芝渔港三处渔船相对集中锚地成立了祥农、桥尾、中心渔港3个眺望站,并于每个站点设立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协会会员24小时轮流值班,保证处理应急事件的需求。

    在海上救助方面,渔业协会探索出一套“十船联防”的抱团联动作业机制。祥芝籍渔船出海捕鱼作业时形成“船只编队作业”的方式,充分借助地缘、人情和乡情的优势,渔船出海抱团作业,以便应对海上瞬息变化的各种危急情形,完成险情自救和互救。

    “十船联防”中,编队内的船上通讯系统设置成统一频道,形成统一电台群、微信群可随时联系。2014年11月,闽狮渔06195号船在台湾海峡海上作业船楼突发火灾,在同一编队作业的另外5艘渔船收到呼救信息后,立即赶往事发海域联合施救,安全转移船员并抽水灭火,最后成功将事故渔船拖回祥芝中心渔港维修。

    此外,义务救援协会还与海上应急部门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制定了共享海上群体事件、人员落水、海难救援等应急处置预案。危急情况下,还可立刻申请东海飞行救助大队直升机赶赴海上事故现场实施救助。2017年6月,就成功救助侧翻倾斜且机舱即将进水的闽狮渔06362号船,历时8小时终于将该船体扶正,创造了该船零损失的奇迹。

    三年来,渔业协会和义务救援协会共处置扑灭渔船火灾、救助渔船搁浅倾覆、解救落水受困人员等险情140多起,挽回损失700余万元。

    祥芝渔业协会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强渔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制定台风防汛抗灾及敏感海域渔船管控方案,要求所有渔船参保渔业保险,从源头上防范涉海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闽南祥芝渔港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打造“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的社会治理模式,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精髓,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推动海域综合治理由群防群治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