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创新涉台纠纷调解机制见成效

    针对涉台涉企调解,调解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风土人情,还要讲究言辞艺术,有足够的耐受力和包容心。厦门市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做到了这些。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地居民同根同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厦门日益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厦门市海沧区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台企聚集,两岸人员往来频繁,涉台、涉企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

    11月1日上午,本社记者在厦门市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了解到,目前该中心已累计调解202件有较大社会影响案件,2016年成功调处某台资企业股权纠纷案,标的额达1.3亿元,为厦门人民调解史之最。

化解首宗亿元纠纷案

    这是一起跨两岸的股权纠纷,不仅涉及金额巨大,牵涉的当事人也较多。据了解,甲是某厂房房东,乙是一家塑胶公司,乙向甲租用场地。后因资金问题,乙拖欠了60万元租金。甲多次向乙追讨,但迟迟未得到回复。一怒之下,甲围堵了工厂大门,扣押乙放置于厂内的所有财物。出乎甲意料的是,乙不怎么着急,倒是丙找上门。

    原来,丙是海沧区一家环保科技公司,长期与乙合作。事发前,丙将自己的21套机器生产模具交给了乙,委托乙进行批量生产。甲扣押厂内财物的举动严重影响了丙的订单,即便临时更换加工厂,也无机器生产模具可供使用。于是,甲与丙的对峙拉开帷幕。甲盼丙给乙施压,自己能早日拿到租金,而丙却依样画葫芦,也叫人围堵甲公司大门。此时,乙却看着自己的客户与房东对峙。

    该纠纷发生后,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委员会主任吴文飙赶到围堵现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积极为当事双方搭建磋商平台,协助当事人梳理法律关系,聚焦主要问题,先难后易,从化解房产纠纷和股权纠纷入手,调解员不断根据双方意见给出调解方案。

    不过,事实证明让“冤家”面对面沟通难度太大,一名股东在台湾,其他股东到各地出差,几乎坐不到一张桌子前。

    如何破解跨区域矛盾纠纷这一难题,海沧区司法局迈出创新步伐——2015年10月,“海沧调解在线”App1.0试运行,股东们拿起手机,在指尖上进行调解。最终,经过长达3个多月共10余次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化解了纠纷。

    这起标的额达1.3亿元的纠纷,刷新了厦门人民调解案件最高纪录。

    2016年,浙江的谷女士在厦门某保健品经销店购买了一款保健品,服用后,明显感到身体不适,被医院诊断为爆发性银翘病。谷女士认为这与自己服用的保健品有关,要求经销商赔偿,双方多次协商无果,于是,谷女士就找到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寻求帮助。

    由于纠纷发生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双方当事人都离开了厦门,一人在浙江,另一人在河南,要将两人约到一起非常难。为了方便调解,吴文飚引导双方下载登录海沧调解在线App,阅读同类型的调解案例,查阅自身涉及的案件,并进行线上法律咨询。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方式与当事人进行交流,接收证据材料,仅用几天时间,吴文飚便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保健品店一次性赔偿谷女士3.6万元,这起拖了两年的消费纠纷,最终调解成功。

    调解工作是辛苦的,特别是针对涉台涉企调解,调解员不仅要熟悉法律法规、风土人情,还要讲究言辞艺术,有足够的耐受力和包容心。

台胞调解员解析法律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沧区人民调解队伍中,还汇聚了一批热心调解工作、具备专业知识和调解能力的台胞,他们自愿为台胞台企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2016年底,台湾人简某租赁新阳悦实广场东侧空地,搭建临时店铺,双方约定经营项目为台湾小吃及不得将空地转租等相关条款。后来,简某违约将上述店铺转租给14家商户经营餐饮项目。新阳悦实经多次提醒简某及经营商户无效后,对商户断水断电,造成双方冲突不断。此后,商户擅自接通消防用水,使用瓶装液化气,继续经营餐饮,造成消防安全隐患,且这些店铺属违章建筑,第三方已介入拆除,引起经营商户的强烈不满并与拆迁方对峙,形成群体性事件隐患。

    台胞调解员张兆雄及时介入调解,并向商户解析两岸法律差异,调委会与14户商家充分沟通,同时动员新阳悦实拿出诚意平息事态,考虑经营商家的实际困难和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并同意把台湾小吃街搬到西侧空地,最终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来大陆经商21年的张兆雄向本社记者表示,现在厦门的台湾美食街干净整洁,自己也有浓浓的自豪感,利用业余时间作调解工作很有意义。

    此外,在调处涉台纠纷过程中,调解中心常邀请掌握闽南语、了解闽台风土人情和相关法律政策的调解员,尤其是长年往来两岸,深谙两岸民情的台胞调解员,他们注重将调解工作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结合起来,运用两岸民间共同的理念开展调解。

    2014年2月,居住海沧的台胞杨某家中发生卫生间管道渗漏,严重影响楼下住户夏某的生活,而杨某表示,因太太怀有身孕不能动土,需要等到3月中旬后才能维修。夏某表示,自己忍无可忍,坚持要杨某马上维修,双方互不让步。

    其实,台湾与闽南地区有很多文化和风俗是相同的。在该纠纷中,台胞调解员表示,“家有孕妇不能动土”是台湾与闽南地区共有的风俗文化,这类风俗长久以来受到公众的认可与遵循,且不违反大陆现行法律法规,便以此为切入点介入调处,同时为当事人讲解我国《民法通则》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善良风俗应得到双方当事人的尊重。当然,夏某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保障。

    经调解,最终杨某主动提前将太太送回台湾待产,并立即安排维修。该起纠纷圆满化解。

    目前,海沧区涉台涉企调解中心汇聚了多元力量,既有专业律师、仲裁员,又有涉台企业法务等,他们化解了大量的涉台矛盾纠纷。台胞台企对大陆的法律政策了解得更加透彻,调解员运用两岸共同的理念开展调解工作,实现了纠纷化解能力提升和促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的双重价值。

在线调解突破时空限制

    针对台商往来两岸,面对面参与调解时间较少的情况,2015年底,海沧区司法局推出“海沧调解在线App”,历时三年不断研发,升级的“海沧调解在线V2.0版”将智能手机作为多元化纠纷的前沿阵地,突破传统线下调解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摆脱调解过程“时难定、人难约、事难谈”的困境,搭建指尖上的“云调解”平台。

    打开“海沧调解在线”界面,只见APP整体风格简约,首页界面布局清楚,“调解咨询”“申请调解”“我的调解”等菜单被置于明显位置。调解对话页面采取类似微信化设计,便于用户操作。用户还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音频等形式进行实时调解。

    机构推荐的页面包含海沧所有调解组织,用户可以在上面了解调解组织的地址、联系方式、调解员擅长领域等信息。法律法规页面包含丰富的法律条文及相关文书,当事人可以便捷阅览相关法律规定、典型纠纷调解案例、判决案例,查找附近的调解组织、调解员,一键导航,列表式查阅自身涉及案件及其进度状态等。有些涉及一些私密的纠纷,甚至可以通过“悄悄话”的方式进行咨询。

    “通过App,证据更好固定,一些文字、图片都可很好保存,而相关参与人员也可作为调解过程中的证人。”海沧嵩屿司法所所长林海燕说。

    据介绍,“海沧调解在线”App线上调解形成的协议属于人民调解协议,可申请法院司法确认,由此赋予了线上调解协议的权威性,保障了线上调解的效力,实现调处“一条龙”。

    也就是说,当事人从调解前的咨询、申请调解、进行调解直到最终达成协议,均在网上进行,真正实现了调解全过程的互联网化。

    2015年上线,海沧调解App已经进行了多轮升级改版,操作越来越便捷。此外,厦门市司法局改造升级了12348法律咨询平台,新增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PC端咨询功能,建立专业律师咨询团队,每天安排10名律师进驻12348新平台开展在线解答,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咨询。12348热线服务使一些矛盾纠纷在发生初期就能及时获取法律解决途径,有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由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和事中调处转变,潜在的问题隐患被消弭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