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浙江绍兴市诸暨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而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诸暨探索建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绍兴市诸暨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而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诸暨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1024日,本社记者来到浙江诸暨市,感受新时代“枫桥经验”蕴含的魅力。

为群众服务从源头预防矛盾

    枫桥镇是千年古镇,人文荟萃。“枫桥经验”为什么能够穿越50多年的历史,历久弥新?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1024日上午,枫桥镇枫源村村主任骆根土带领记者参观了“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枫源村,这里山清水秀,村民安居乐业,家家住上了别墅,道路宽阔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矛盾不出村,都早早化解了。”担任30多年村干部的骆根土向记者表示:“80年代靠干,90年代靠管,现在主要靠服务。”

    在枫源村村部大楼,专门设有调解室。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会在这里调解。但骆根土表示,近年来,很少有纠纷闹到调解室,基本都就地解决了。

    65岁的骆均光,是土生土长的枫源人,见证了50多年“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他说,现在村子里矛盾很少,大家有事都互相商量,用平和的方式解决。他自己也将“枫桥经验”扎根于心,几十年没有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

    有一次,骆均光与邻居在房屋墙角尺寸方面存在分歧,找到村里调解,“最后我们协商一致,问题很快解决,也没伤邻里和气。”他笑着说。

    调解工作是枫源村的一块招牌工作,是“小事不出村”的一个内涵。

    骆根土介绍,村里设立了调解委员会,解决村级重大矛盾事项,还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作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矛盾苗头就地处置,做到预防在前;对已经产生的矛盾纠纷立刻上报,村调委会第一时间处理,做到精快准。

    在枫源村的村口,竖立着一块醒目的标牌,上面有“三上三下,民主治村”八个大字,这是一种民主决策机制。

    所谓“三上三下”,即“一上一下”为收集议题,村两委会从群众中收集议题,通过上门下访征求意见;“二上二下”为酝酿方案,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对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三上三下”为审议决策,方案提交党员会议审议,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组织实施。

  “三上三下”通过的事情,无论大小,印成一本册子,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骆根土说。

    在他看来,这项制度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群众的权利,把决策权让给群众,由群众来当家。

   “枫源村由大竺、大悟、泰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三上三下民主决策推行后,村里矛盾越来越少,真正做到矛盾不出村。”骆根土说。

    此外,枫源村还建立了党员结对联系制度,每个党员联系5-8户农户,平时要定期走访村民,询问是否存在生活困难、有无矛盾纠纷,并收集村级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民主化、透明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破枫源村公共法律服务瓶颈,枫桥镇农村法律顾问每月一次下村服务,每季度一次法治讲座和村务法律审查。枫源村目前还建立“法润枫源”普法群,每天通过法律顾问线上普法,解答百姓咨询。

    目前,诸暨市已建立“党政领导、综治牵头、法院主导、多方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包括9大专业调解机构、810家调解组织、3375名人民调解员,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只有依靠群众 才能把工作做好

    2008年开始,枫源村就实施网格化管理,可以说是网格化管理的源头。

    为了顺应基层治理精细化、信息化的要求,枫源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将整个村划分为大悟、大竺、泰山三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齐“一长三员”。

    网格长作为网格管理工作总责任人,由村两委干部担任,协调组织专、兼职网格员开展网格服务。网格指导员由驻村指导员担任,主要指导村里网格工作并帮助解决网格问题。

    “专职网格员由关心本村发展、志愿参与村务的群众担任,是我们通过公开招聘、统一面试选拔出来的。”骆根土说。

    专职网格员每日巡查山塘水库、检查垃圾分类、走访重点人员……“就像村里的‘活探头’,发现了不少村务管理的漏洞死角,解决了许多群众切身关心的大小事。”他坦言。

    何敏是枫源村专职网格员,每天对村里的卫生安全、水域环境等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网格长。

    兼职网格员由村里社会组织骨干、党小组长、“两代表一委员”等人担任,他们利用自身专长,协助专职网格员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每天专职网格员将网格里发现的问题通过平安通APP上报以后,村里迅速处置,处理不了的,再报到镇里。”骆根土说,新时代“枫桥经验”更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枫桥镇还将网格员与社会组织结合,建立网格服务队,大力发展乡贤参事议事会、“红枫义警”、乡风文明理事会、志愿服务会、邻里纠纷调解会以及各类村级自发组成的社会组织,吸收热心群众、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在枫桥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68岁的退休民警杨光照正在整理案卷,从警期间,他一直尽心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2008年,杨光照和枫桥镇3名退休干部一起成立了“老杨调解工作室”。两年后,“老杨调解工作室”更名“老杨调解中心”,专为群众调解纠纷。现在,“老杨调解中心”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杨光照也被司法部聘为“全国人民调解专家”。

    记者在枫桥镇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看到,全镇小到路灯破损、井盖缺失,大到交通违法、垃圾乱倒、拆除违建等各类民生事,从问题发生到事件交办、监督反馈,已实现了全流程网上运转。

    “‘枫桥经验’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创造,不管哪个年代,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发挥群众的创造性,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骆根土深有感触地说。

创新开展“一证通办一生事”

  “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为便利群众和提升服务质量,诸暨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目标,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

    上午9点多,在诸暨市公共服务中心,浣东街道基层代办员到社保窗口为5名特殊群众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以往携带厚厚的一叠证件和材料不同,这次她只带了5张居民身份证,工作人员20分钟内就完成了5名群众的业务办理。

    诸暨市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可锋向本社记者介绍,“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目前,全市27个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已实现“无差别受理”全覆盖,群众到“一扇窗”就能办成“一件事”。同时,市里还深化应用平台、共享信息数据向基层延伸开放,建成“一证通办”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市级实现“一证通办”事项为219项,镇级实现“一证通办”事项183项,村级实现“一证通办”事项76项。镇级能审批的即时审批,镇级不能批的通过互联网上传市中心窗口审批,有关文件证书通过免费快递或镇村代办员送证上门,真正实现了“就地办理、远程办结”,办事不出村。

    此外,杨可锋解释说,人民法院在立案过程中,当事人原先需跑法院、公安、车管、不动产、银行、工商、婚姻登记处等7个部门调取相关信息复印资料,现在只需输入被告身份证号码,系统就能自动生成被告方的相关信息电子文书,直接完成立案,所需时间从原来至少1天缩短到只需5分钟。

    司法局在办理法律援助时,办事群众原先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参保证明、低保边缘救助证、因病致贫人员救助证、城乡最低保障对象救助证、残疾人证、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等证明材料,现在只要凭一张身份证就能获取这7方面信息,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头跑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痛点,大大提高了司法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

    诸暨市公共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改革科科长胡佳表示,原先孩子读小学、初中预报名需提供户口簿、房产证、社保证明、营业执照等原件及复印件到现场报名,应用“一证通办”系统后,只需微信录入身份信息,系统后台就能进行核验,真正做到了让数据跑起来,让群众“零跑腿”。

    作为国际袜都的大唐镇外来人口居多,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大唐派出所教导员蔡天野向记者表示,大唐对进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进行身份实名认证和信息采集,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为劳务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