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关切 打造“幸福坪山”

——深圳市坪山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系列报道之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四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坪山努力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打造具有坪山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聚焦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为深圳市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聚焦民生关切

  

  以人民为中心,坪山区“四大举措”推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民生工作。首先,坪山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个加强”:一是加强教育建设力度,确保坪山人民教育需求。加快11所新改扩建学校规划建设速度,新增公办学位2700个;切实推进深圳技术大学和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坪山校区筹建工作;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公办化发展,提供990个优质学位。二是加强完善教育人才引进,充实坪山教育发展资源。推进教育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多名全国名校长;布局4所市直属名校落户坪山办学,首次实现市属优质教育资源向坪山覆盖;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明确集团化办学“引进+自育”并重的双路径发展思路。三是加强教育治理保障,确保坪山教育优质水平。推进智慧教育,创建2所市云教育试点学校,为全区公办学校配置班级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区内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其次,完善基层健康共建机制。以碧岭社康中心作为坪山区社区健康服务创新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基层健康共建机制,着力打造基层居民健康共建队伍,拓展了社区健康服务广度及深度,筑牢社区健康服务网底。碧岭社康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纽带,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医生+N(护士、医技人员、公卫医师、健康管理士、社工、专家顾问及其他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团队组建模式为创新点,率先引进健康管理士岗位并建立“家庭医生+社工”模式,由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本辖区居民划片提供连续、主动、全程、群体的健康服务。建立社康中心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出租屋管理站、社区老年协会及妇联等基层服务单位组织联动机制,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基层居民健康共建队伍,引导社会公众在健康领域的主动参与,实现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再次,坪山区切实做好民生托底工作“两手抓”:一是抓好提升住房保障水平。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年内确保完成新建和筹集8500套以上的目标。妥善解决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户籍居民的住房困难,有效满足各类人才的住房需求。二是抓好全面增强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各种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扶持救助标准,加强对低保对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推动原村民综合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做好做实“民生微实事”,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发展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加大对来深建设者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打造开放、包容、有温度的爱心城区。

  最后,坪山区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三项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攻坚治水提质,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高标准新改扩建,切实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二是以点带面推动城区形象提升。对影响市容环境品质的行为实行分类审查、备案制度,加强对铺设雨污管网、架设路灯、增添城市家具、营造夜景灯光等工作的监管力度。针对园林绿化管养、市容环境、生态环境管控方面的突出问题,实施城市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以及公厕改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百园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区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管理品质。通过示范路、特色街创建工作,打造“一街一品”,从而形成特色街区中心,并以点带面带动街区面貌、社会形态、商业形态方面实现整体提升。三是大气环境的质量提升。实施气候友好型的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开展细颗粒物、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共同减排,实施清洁柴油车、绿色港口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打造优良的大气环境质量。

  

创新多元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坪山区以创新为驱动,构建健康良好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四项措施力促群团组织参与治理模式的创新:一是积极发挥基层群团组织的基层治理作用,实现基层慰问帮扶科学化、暖心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群团“急我所急”的热情。二是加大基层组织覆盖力度,充分利用社区U站、青年之家、“小手拉大手”等系列服务平台和项目,组织广大青年深度参与法律援助、交通疏导、维护治安、化解矛盾等治理活动。三是加快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推动“维权工作坊”“阳光服务项目”等妇女维权品牌建设。四是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学术团体优势,加强工商联、文联、科协、残联、侨联、台联、法学会等以及民兵组织的作用,深入组织会员单位开展文艺创作、科技普及、服务企业、扶危助残、法治理论宣传等行动。

  与此同时,坪山区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三项创新工程”: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构建“1+1+6”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即成立1个区级社会组织总会,6个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和1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移。实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优秀项目库遴选计划,引导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政府转移职能,鼓励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领域开展精准服务,同时开展社会组织监管专项行动,实现坪山区社会组织质量的提升。三是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和方式。探索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除此之外,坪山区强力推出“三大建设”,强化基层健康心理服务基础。一是推进覆盖全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区级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制定印发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区中心与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工作的转介机制,建立“双横双纵”立体化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二是建好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队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具备心理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热心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多样化建设。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促进居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今年来,坪山区通过建立由党政相关部门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横向工作系统,完善“区-街道-社区”“区-工业园-企业”垂直工作机制,发挥区级枢纽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作用,依托各街道“一中心两平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力争到2020年实现6个街道、23个社区全覆盖。采访中,坪山区委政法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坪山区坚持“党建为引领、人民为中心、安全为宗旨、创新为动力、法治为保障”,加快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工程、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外来工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园区建设。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尽快营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让广大坪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