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射阳县探索“无访无诉”社会治理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顾娟 通讯员翟金烨) 去年以来,江苏射阳县围绕化访化诉、少访少诉、止访止诉直至局部区域无访无诉的目标,创新实施“无访无诉镇区、村居(社区)”建设,通过全领域、网格化、系统性和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射阳特色的社会治理路径。

“大调解+大化解”

  该县牢固树立1001等于0”的理念,实时对全县社会稳定“体检”,及时破解“痛点”,努力实现矛盾不上行。开设矛盾调解“对症方”,在全市率先出台大调解“1+3”文件,从制度层面为矛盾调解提供政策支撑。县成立事业编制定编8人的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健全264个县镇村人民调解组织,拓展1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新增34个驻庭、驻所、驻队调解室,配备368名专职调解员,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在镇、村层面得以解决。创造矛盾化解“解码器”,拓展“专业+群众”“现代+传统”“线上+线下”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建压实责任、源头化解,部门联动、协调化解,诉访分离、依法化解,落实包案、限期化解为主要内容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动态台账、网格管理、应急处置、舆情管控”等四项制度,实施律师参与矛盾化解推广工程,畅通矛盾就地化解新渠道,做到存量“日销号”、积案“周周清”。去年以来,全县共交办各类问题898件,化解871件,化解率达97%。涉稳群体采用“一人一策”的做法,受到省大排查、大整治督查组的充分肯定。敲开矛盾上行“休止符”,县党政主要领导每周六上午专题会办涉稳工作,分管领导常态会办,直面问题,逐一过堂。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等“四在先”工作机制,出台重大资金支出“5+X”集体会商等78项规范性文件,建立一份民意调查表、一张全覆盖责任网、一个督查评估体系、一套考核奖惩制度“四个一”大走访工作机制,组织1.87万名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访、查找问题走访、解决问题回访,群众满意度99%以上。

“网格化+信息化”

  该县积极探索具有网格化、智能化、立体化防控特点的“一揽子”社会治理方式。构建社会治理“一张网”。精准划分全要素网格,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重要板块纳入网格治理大系统,将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管理责任与职能部门实施捆绑,完成2372个网格的划分、编码、定名,实现网格与32.1万个标准地址的关联整合,采集导入各类数据130万余条,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部门业务的集成联动,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治理向末端延伸。活用社会治理“大数据”。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政法维稳指挥、人民来访接待、综治信息研判、社会面技防监控“四频合一”,以“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大数据与互联网的结合与碰撞,实现无盲区布网、非接触采集、零感知管控,有效提升防控、打击水平。2017年以来,先后打击涉稳涉访重点人员107人,其中刑事拘留29人、行政拘留72人、警告6人。今年110月份,全县刑事案件、侵财性案件、“八类”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0.1%34.125%,“两抢”发案数降幅8.3%。打造社会治理“融平台”。“智慧政务”覆盖全县政务服务领域,在全省率先整合政务服务网和12345平台,高质量推动网上大厅和实体大厅融合发展。

“惠民生+解民忧”

  为织牢民生保障网,该县将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在全省率先推动“一全员”“四托底”,投入9000万元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对特困对象患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免费检查、免费用药;投入3.2亿元实现特困家庭子女读书、患病就医、节日生活、住房保障“四个托底”全覆盖,累计托底救助12万人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助力式、兜底式、治本式扶贫并举,组织1.17万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落实“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对每个经济薄弱村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家庭增收专项资金,累计脱贫1116921859人。探索镇村债权债务打包处置办法,镇级化债率70%以上,基本完成村级债务化解,并建立不再新增债务的长效机制。此外,该县持续打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民战争”,耦耕堂村环境整治公益诉讼案例被评为全省公益诉讼六大典型案例之一,农村环境整治“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获评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成果奖,高标准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强阵地+硬队伍”

  为强化对无访无诉镇村建设的支持保障,建强阵地,县政府投入3000万元,新建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网格化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县级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县镇村三级中心全部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作。发展286个法治驿站、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参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200个党报党刊免费赠阅点,培植“老蒋调解室”“老沙维权室”“夕阳红调解中心”等一批特色品牌。

  配强队伍,全县15个镇区全部配备专职政法委员、综治干事、信访干事,237个村居全部配备维稳专干、法律顾问、文化宣传员,选聘245名退役士兵到村任职,派驻237名政法干警兼任村居法治副书记、副主任。在全市首家成立县平安法治志愿者协会,注册平安法治志愿者38704名,组织以百名机关干部、百名社会志愿者、百名“五老”辅导员为骨干的“三百”普法队伍,发展“法律明白人”“中心学法户”558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生力军。

  经费上,在全市率先按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的标准设立县、镇两级政法维稳建设基金。无访无诉镇村创建每年预算资金1500万元,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每年预算资金1700万元。每年落实县级维稳资金、信访救助资金、司法救助资金计500万元,将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资金增至40万元,保证基层组织有资源、有能力开展工作。此外,还将“无访无诉镇区、村居(社区)”建设纳入全县目标任务综合考核、列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出台全县社会稳定问题责任追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