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仁和他的原创钧瓷博物馆

古韵与新曲汇成的交响

  

  中国陶瓷史上最灿烂的杰作,当属禹州市的钧瓷。它以不可替代的英姿屹立在所有瓷种的前列。千年风雨路,千年工匠情,在钧瓷五彩的釉色里诉说,更在像乐曲一样的开片声中见证。有这样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的创新与激情,他的执着与奉献,都凝结在那成千上万件流光溢彩的钧瓷作品之上。

  他煤矿工人出身,曾任过煤矿矿长、煤炭局长、副市长、钧瓷研究所所长、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等职;他是全国能源劳动模范,又是艺术家,设计出了大量的钧瓷精品和珍品,而他之所以能享誉钧瓷界并对钧瓷界造成深远影响的,则是他创办的全国唯一的原创钧瓷博物馆。

  他就是河南禹州市御钧斋钧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学仁。作为全国第一家原创钧瓷博物馆,其原创的精髓在哪里?藏品与人们熟知的钧瓷又有何不同?带着问题和好奇,记者近日来到了位于禹州市的原创钧瓷博物馆。

    

执着的追求

 

  在禹州,这个全世界唯一的钧瓷原产地,以瓷为主的博物馆有6家,大多是以古瓷、窑炉或以朝代命名,而唯独这个钧瓷博物馆却以“原创”命名,缘由何在?

  赵学仁解释道:“博物馆内的钧瓷作品皆为原创,馆内展示的几百件钧瓷珍品不仅造型奇特,独一无二,而且不用拉坯工具,不用刀削,不用砂布打磨,都是通过手的捏、扣、抚、拍、搓等方式来完成的。件件作品釉色五彩,凹凸有致,一点一线都顺滑流畅,其整体效果丝毫不亚于手拉和注浆烧制。”

  从钧瓷“内外汉”到“钧瓷大师”,再到现在开办的原创钧瓷博物馆,赵学仁的钧瓷之路伴随着艰辛和奋斗。

  1991年,身为禹州市政府副市长的赵学仁,受命兼任新成立的钧瓷研究所所长。耳顺之年,半路出家,对从未接触过陶瓷生产的赵学仁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以敢想敢干著称的他在着力化解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场地狭小等问题之后,把主攻方向和主要理念,聚焦在继承传统的钧瓷艺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按照市场需求,尽快把钧瓷文化弘扬起来。而这一大胆想法对沿袭多年的钧瓷界来说,不啻是一次颠覆式的创新。

  钧瓷烧制历来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赵学仁把钧瓷烧成工艺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不断尝试新的烧制方式,终于探索出现在的无匣钵双孔碳化硅隔焰窑和液化气窑,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产品质量,打破了过去钧不盈(过)尺的说法。由他亲自领衔监制的、在香港回归时作为河南省政府赠送礼品的“豫象送宝”特大花瓶的烧制成功,不仅让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名扬天下,更是让禹州钧瓷大放异彩。

  为使钧瓷文化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兴大,他又开始探索钧瓷艺术的更深走向。1996年决定向国家申办发行钧瓷邮票,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顺利实现,大大提高了钧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002年赵学仁退休后,仍然没有停止对钧瓷文化的研究。现实中多种因素使他认识到,研究钧瓷光靠在瓷器面前站一站、转一转、看一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下水。2004年,赵学仁开办了御钧斋钧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原创之路。

  中国历史文化里的鼎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至今国人仍然保留着对鼎崇拜的意识。一份这样的史料记载,令赵学仁浮想翩翩:如果能烧制钧瓷大鼎,既丰富了钧瓷创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但说着容易做着难,单说烧鼎就很难把握,而他要烧制的是高达1.36米、口径1.09米的大鼎,难度之高不言而喻。

  果不其然,在烧制过程中发现,由于鼎的上半部分较大,底部的承重不够,总是在即将烧成之际出现坍塌现象,连烧十几窑均不成器。在窑厂钻研几十天,赵学仁如坐针毡,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他索性吃住在厂里,与技术造型人员反复研究原材料的配比、器型的改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中华九龙宝鼎终于烧制成功!后来,中华九龙宝鼎以最大的瓷雕鼎荣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

  为了探索柴烧钧瓷的奥妙,他建起了柴烧炉窑,买来了近万斤实木柴火,和师傅们一道不分昼夜,耗费了几十个小时,只得到了几件瓷器。就金钱而论,根本收回不了成本。

  “钧瓷烧制过程没有真正的失败之说,一次的失败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从烧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更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赵学仁的独特见解,为他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液化气烧制钧瓷的成功,禹州钧瓷厂家多了起来,粗制滥造、假冒伪劣者不乏其人,严重影响了钧瓷的声誉。赵学仁对此忧心忡忡,又不甘随波逐流。

  他动员老伴儿和孩子们拿出工资和多年积蓄,买材料,交电费,发工资,保生产,熬过了最艰难时期。

  就这样,创新没有止步,原创没有停工,时代主题系列,伟人、圣人系列,观音系列,佛系列,罗汉系列……一件件凝聚着智慧和汗水的手工原创钧瓷作品,源源不断地烧制成功。

  就这样,日积月累,原创钧瓷精品,先后摆满了一号大厅,二号大厅,三号大厅……

  就这样,如今已近80岁高龄的赵学仁,为了让钧瓷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他创办了全国首家原创钧瓷博物馆。馆内的件件钧瓷珍品,都是他心血的凝聚,更是他对钧瓷事业追求的见证。

  谈到建博物馆的初衷,赵学仁笑着说,钧瓷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物质文化瑰宝,他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我们要传承好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好其精神内涵,更好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让钧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健康发展。我相信,也许这些钧瓷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民族的财富,成为钧瓷历史、钧瓷文化的一部分而流传下去。若能如此,也算是我对家乡钧瓷文化的些许弘扬吧。

 

不朽的乐章

 

  这里记载的是历史,这里传承的是文化。这里陈列的器物,是禹州钧瓷的根,是中原文化的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脉。小巧玲珑的博物馆,诉说着禹州古老历史的文化辉煌和未来充满希望的梦想。

  走进一号展厅,两眼立即被一排排琳琅满目的瓷器所吸引。它是以展示手工原创钧瓷文化为主题的展厅,陈列着数百件尊、壶、钵、洗、瓶、人物、葫芦、山石等样式各样的钧瓷作品,釉表光洁无痕,线条纤细如发,若不是亲眼所见所闻,根本就不会相信这是手工捏制的。

  作品的创作主题也是多种多样,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大器礼品,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佳作,更有寄予美好人文精神的传世之作。不论哪类作品,都力求传神,精益求精,让人拍手称绝。特别是蕴含的意义更是深邃博大,如反映时代发展进程的中国梦系列,永远跟党走系列、“一带一路”系列等,都标新立异,卓尔不群。

  美的迸发,往往源于超越自然和神化自然。第二展厅陈列的是“三圣”系列和观音系列作品。“三圣”,儒释道,三尊圣人雕像,既严肃,又亲切。孔子的博学、含蓄与严谨,释迦牟尼的庄严、凝重与仁慈,老子的洒脱、大度和宽容,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展厅陈列着近百尊钧瓷佛的人物造像,有十八罗汉系列等,其姿态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坐像、立像和卧像,其中坐像又分为结跏跌坐、半跏坐、倚坐等。特别是陈列的罗汉造型,他们或惊奇,或沉思,或激扬,或宁静,一静一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制作特征上,无论是骨骼肌肉、服饰丝带,其手感、质感、空间感,技艺都达到了炉火纯青。

  人物题材的刻画,不仅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要求艺术家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对于画家而言都非易事,对陶艺家来说就更难了。要想将粗朴的瓷泥揉捏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要求工匠们有丰富的联想,生动的情思,还要有高超的技法。

    

无悔的人生

 

  没有创新,社会难以进步,国家不能发展,人类难以生存。钧瓷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即便是现在常见的注浆成型的瓶瓶罐罐,最初也是工匠们创新出来,再不断地总结、定型,制作模具而传播开来的。

  “公司的经济效益咋样?原创作品好卖吗?”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赵学仁微微一笑说:“还行!已经看到希望了。”他解释说,多年来公司创新的力度比较大,投入多,产出少,肯定会影响到效益。

  “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艺术追求、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手工原创的价值。尽管,创新之路上还会有艰难险阻,我们仍然会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赵学仁说。

  他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进行的挖掘、传承和创新,不但重现了中国古代钧瓷的辉煌与文明,同时也使这些珍贵的遗产能在当代和以后的岁月里发扬光大,他为钧瓷的再次辉煌留下浓墨重彩。

  对赵学仁而言,能亲自建设并拥有一个原创钧瓷博物馆,此生足矣,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