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扶贫攻坚”行动
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扶贫攻坚”行动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在行动
9年的实践表明,“1+1”行动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工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是深入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9年前,全国还有400多个县没有律师或律师资源严重缺乏;特别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大部分县(区),都没有律师;9年后,随着“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不断深化实施,在律师资源严重缺乏的青海省,消除了全部无律师县,在西藏,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全覆盖。
9年前,陈晨、郭二玲、陈贤、杨彦萍、马兰、何丹智、刘士永、李玉春、雷青霞、修建等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执业律师,9年后,在他们加入“1+1”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后,成为“全国优秀律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95%以上的“1+1”志愿者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表彰,或被荣记三等功、二等功。
2009年开始,由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与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法律援助工作司、法律援助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共同组织实施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所谓“1+1”,就是1名执业律师加1名大学生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结成对子,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9年来,1100多名“1+1”志愿者,胸怀实现法治中国梦的理想,不计个人得失,不畏条件艰苦,在中西部390多个老、少、边、穷的律师资源严重短缺的县,办理了6万多件法律援助案件,化解了上万起社会矛盾纠纷,开展了2万多场次普法宣传和法治讲座,1600多万人直接受益,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9.8亿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积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是“1+1”行动的基本职能。项目实施以来,广大“1+1”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努力满足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积极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以法律筑起了因为欠薪、侵权、不法伤害等致贫因素让困难群众跌入重度贫困的防线。
曾在湖南保靖县服务的律师汪忠流,为帮助因车祸高位截瘫、全家陷入绝境的土家族农民田某讨回损害赔偿,奔走3个省,颠簸5000多公里,像大海捞针一样,历尽艰辛,调查取证,终于用证据获得了从立案到判决的节节胜算,给这位因怕连累家人多次要自杀的少数民族兄弟,讨回了91万元赔偿金。
11位农民工因长期被拖欠100多万元的工资,不仅影响到了小孩上学,老人就医,此外还造成了不少衍生的损失,忍无可忍,他们找到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法援中心申请援助,陈贤律师代理了他们的案子。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彼此又各有诉求,很难统一代理意见。如果久拖不决,极易引发群体事件。为了以最短的时间帮助申请人摆脱困境,陈贤反复认真地释明法律程序和规定,甚至在开庭当天还用了近1个小时作思想沟通工作,最终帮助他们讨回了100多万元的辛苦钱,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1+1”志愿者不辞辛苦、服务为民的感人故事很多很多,在广西服务的毛维林律师,工作勤恳,恪尽职守,以过硬的专业素养、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服务水平,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10月,在前往法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途中,永远地倒在了他热爱的法律援助工作岗位上。
通过选派优秀律师和大学生到中西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1+1”行动用法律途径解决中西部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播撒法治阳光,确保各地困难群众同等享有优质法律援助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泛宣传宪法和法律
提高群众法律素养
多播撒一粒法治的种子,就多一份安宁与和谐。在甘肃北县服务的雷青霞律师说,当地群众遇到纠纷,都去找族长、找活佛解决;现在,通过持续多年的普法宣传,当地老百姓有了官司找律师走法律途径解决。
“1+1”志愿者黄勇律师,服务新疆洛浦县的1年里,每个星期一的早上,黄勇都顾不上吃早餐,深入到县里十几个村子带领村民举行庄严神圣的升国旗仪式,带领大家升国旗,唱国歌,领誓《公民誓词》。此外,黄律师还向村民讲解《公民誓词》的内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宪法和法律,讲解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义务,讲解《国旗法》《国徽法》和《国歌法》,宣传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稳定统一。
在西藏察隅县服务的吴海勇律师,每次普法都把宪法作为重要内容重点宣讲。为了拉近和当地群众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宪法法律的积极性,每次宣讲前都会买一点糖果送给听讲群众,让他们边吃糖边听讲座。
在新疆十师北屯市“普法援助进工地 维权服务零距离”大型公益活动现场,曾在新疆十师北屯市服务的厉永刚在有着300多名建筑工人的施工现场开展普法宣传,现场发放了200余份图文并茂、实用易懂的《法律援助服务指南》和《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就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工伤保险篇、遭遇交通事故如何处理等法律知识开展宣传,与建筑工人零距离互动解答咨询。
9年来,“1+1”行动的志愿律师们通过多种办法把普法宣传、法治讲座送进了乡村、社区、校园、政府机关以及工地、军营和监狱,厚培法治土壤,消除法治贫瘠。特别是近年来,“1+1”行动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宪法法律的力度,切实提高了服务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
55年来,发端于浙江诸暨市枫桥镇的“枫桥经验”早已在全国各地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社会治理的创新象征,有力推动了各地平安法治建设,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近年来派往新疆、西藏地区的志愿者与其他受援地相比,都是最多的,稳定地维持在20人以上。他们不仅通过办理案件、宣讲法治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党的社会稳定,不少志愿者还充实到维稳一线,参与维稳行动。
服务在喀什市的郑穗军律师,用热诚、耐心和高度的维稳责任感,成功解开了一个涉及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50余户维族群众的“三角债”死结,避免了一场上百人的群体性纠纷。
2011年1月,一场暴风让正在公棚里酣睡的4个少数民族民工遇难。死者亲属从四面八方赶来讨说法。当时正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服务的张振兵律师紧急赶到现场,站在人群中大声表明自己的“1+1”志愿律师身份,告诉大家他的任务就是免费帮老百姓打官司。正是张振兵这一句无私无畏的主动担当,让大家的情绪慢慢缓和,选出代表主动找他询问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4个月的努力,终于通过调解圆满平息了这一群体性事件,各方都满意,案结事了,张振兵也成了百姓心中信得过的好朋友。
葛殿茵律师,只用15天时间,就成功调解了一桩24名村民上访3年的拖欠劳动报酬纠纷。
“1+1”行动从启动以来,始终把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志愿律师在接访处访、调处群体性事件方面的专业技能,把信访案件引导到法律途径依法解决。
忠诚履行政府法律顾问职责
为政府依法行政保驾护航
担当政府法律顾问是近年来“1+1”行动的一大特色,围绕服务地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地方性法规政策的制定等给出切实管用的法律建议,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的规范性和综合效能,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曾在新疆伊吾县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郑茂冉律师,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为当地政府分忧,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农民工薪酬纠纷集中的信访——工业园区里,和农民工一起吃大锅饭,一起住活动板房,一样到几百米外的露天厕所里方便,随时随地把脉法律风险,消除信访隐患,解答农民工的法律咨询。因为他的努力,伊吾县的信访案件大为减少,有力保障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曾在海南省白沙县服务的郑进东律师,为推进白沙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多次到县政府讲解《宪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到乡镇讲解《土地承包法》,交流处理土地纠纷经验;到农场、村组讲解《法律援助条例》《劳动合同法》,通过开设法治讲座,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王军卫律师到当雄县服务的第一年,就被聘为当地政府法律顾问。当时正赶上当雄县大力推进纳木错景区退牧减畜工作。这是一项涉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工作,王军卫围绕因减畜工作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和法律问题提出意见,经常熬夜修改减畜工作方案,并得到当雄县委、县政府的认可,使这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得以平稳顺利推进,退牧减畜进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实现了生态效益、旅游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得到了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树立了工作典型。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培养扎根本土的工作资源
向服务地派出志愿者是一种“输血式”服务,最重要的是要变“输血”为“造血”,让“永久牌”的当地法律服务工作者逐渐替代“飞鸽牌”的志愿者,形成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9年来,广大“1+1”志愿律师和他们的传帮带对象一起学习,一起工作,手把手地“带徒弟”。
曾在云南省西盟县服务的潘旭芳律师,针对西盟县法律服务力量比较薄弱、法律服务工作者少的情况,专门制定了一套办法大力开展传帮带。针对西盟县司法工作人员办案经验不足的情况,她按照西盟县司法局领导的要求,把司法所工作人员集中起来,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司法工作人员的办案能力。针对没有律师的情况,她指导当地一位佤族青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帮他划出学习重点,传授学习技巧,鼓励他树起信心参加司法考试,能够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2017年7月15日,河北律师白玉来到陕北延川县,她带着自己的传帮带对象承担起当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任务,几乎走遍了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的每一个乡镇和村寨,延川县委宣传部称她们是“延川法律援助姐妹花”。
在贵州龙里县服务的楚啸律师,联络自己所在的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和龙里县法律工作者结对帮扶,一对一言传身教,在服务地打造了一支拥有14名执业律师、10名实习律师、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律师团队。
经过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1+1”行动逐渐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形象品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深入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