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海淀法院 发布《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白皮书》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讯员范瑶) 近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白皮书》,通报2013年至2018年“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了十大典型案例,对此类案件进行了系统梳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自媒体传播手段的发展,因侮辱诽谤、“起底”“对骂”引发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海淀法院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区内有众多从事网络社交及信息传播的网络服务企业,近年来审理了大量涉及网络言论传播的名誉权案件。
本次发布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理白皮书》,主要是根据中关村法庭近五年来审理此类案件的经验,从审判概况、主要案件类型、案件基本特点、审判难点与挑战、审判工作机制、诉讼维权提示及典型案例汇编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白皮书指出,整体上来说,这5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媒体企业以及社交网络平台迅猛发展,海淀法院新收的涉网络名誉权纠纷案件数量呈不断上涨态势,受理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新收案件量几乎以平均每年翻2倍的速度剧增,目前并未看到案件增长的拐点出现。
据悉,与案件猛增情况相比,5年来法院的判赔额度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判赔额度会随着我国加大对人身权保护的力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白皮书通过对近5年典型案例的全面梳理,提出此类案件呈现出侵权形式新型化、复杂化,案件成因多样化、对抗化,法律关系综合化、交叉化,诉讼集中化、规模化等显著特点。
为此,海淀法院立足于“制裁名誉侵权、保护言论自由,维护文明和谐网络言论环境”这一基本点,经历了5年的专业化审判机制建设和创新。白皮书对包括更新理念,注重多方利益保护的平衡;厘清规则,完善裁判标准体系形成机制;加强引导,建构全流程诉讼指引机制;搭建平台,提升信息化勘验取证效率;完善操作,规范诉讼禁令制度运行机制;分类施策,加强类型化案件裁判指引;制定模板,统一声明审查与摘要公告标准等7项审判工作机制进行了归纳。
此外,白皮书从网络言论受害者如何选择受诉管辖法院、如何确认其诉讼身份的适格性、如何查找网络言论的直接发布主体、如何固定涉案侵权事实、如何在诉前向网络平台进行投诉、如何追究网络平台的侵权责任、可以向直接侵权人主张哪些责任承担方式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诉讼提示的归纳,为网络言论受害者在该类案件中依法维权提供了有益的诉讼指引。
在典型案例汇编部分,海淀法院精选了10个涉网络名誉权案件的典型案例,对社交媒体相互侵权的认定、诉讼禁令的适用条件、影射型侵权的认定、消费者言论的边界、转载言论的审查义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剖析。
白皮书的发布,将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有关网络公开言论的法律边界与诉讼维权的法律知识,为互联网传媒健康发展和行业导向提供指引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