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调解”与“学生实践”擦出火花

法院牵手高校

“专家调解”与“学生实践”擦出火花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法院充分利用辖区内高效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调解组,“让专家来调解”“让学生来参与”,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学术优势,结合昌平法院法官司法实践方面的优势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又充实了法院专家调解力量和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

 

    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里,有一间特殊的调解室,在写有“专家调解室”字样的门牌上,还有两排小字,标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和“中国政法大学”。进入调解室,墙上的宣传语非常引人注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的话: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2016年9月份,北京市昌平法院充分利用辖区内高效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调解组,专家调解组在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学术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昌平法院法官司法实践方面的优势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截至2018年上半年,专家调解团队共调解各类民商事案件共计343件,成功调解150余件。

  2017年初,结合昌平法院的专家调解工作,中国政法大学开设《民商事案件司法实务课》,让同学们走入法院,接触真实案例,参与到立案、调解、庭审等诉讼程序中,将课堂集中学习与法院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全市首创了授课新模式,创新了审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

  2017年11月,专家调解团队被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北京市人民调解先进集体。

  昌平法院副院长张宝武介绍说,昌平法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资源。一方面,法院利用高校资源开展调解,拓宽了调解渠道,充实了调解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利用法院资源进行教学,拓展了司法实践,提升了教学质量。可以说,实现了法院、当事人、高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受益。

“让专家来调解”

  昌平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邵敏介绍,深入推进多元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是成立专家调解组的初衷。该院利用中国政法大学与昌平法院距离较近的这一资源优势,邀请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到法院驻庭来做调解。专家调解组多选择招投标买卖合同、民间借贷合同、涉保险类等专业性较强的纠纷类型以及辖区内重大敏感案件进行诉前调解。

  2017年,专家调解组就稳妥化解了一起公共自行车项目合同纠纷,避免了4000辆共享单车停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保障了数万群众的每日正常出行。A企业为某部门提供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运营服务,服务届满后,因双方就运行管理系统等问题存在争议,A企业一直未移交项目涉及的所有设备。该部门遂诉至法院,要求A企业就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项目进行交接。

  邵敏介绍说,如果案件直接进入诉讼程序,A企业在诉讼期间不再继续提供运维服务,全区4000辆公共自行车面临停摆,将影响每天4万人次的正常出行,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以诉讼方式解决,双方将面临较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案件审结后,还可能面临执行困难,最终导致整个公共设施的运行受到影响。因此,诉前调解促成双方和解,是化解纠纷的最好方式。

  于是立案庭法官和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调解组调解员先行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虽然双方都同意调解,但是双方在运行管理系统上还是存在很大争议。这种情况下,法官和专家调解员制定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调解原则——即就无争议部分先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争议较大的问题可以另行解决,专家调解员利用自己的中立身份和专业优势,分析利弊,最终被告同意继续垫资维持现有系统的运营,双方实现顺利交接。

  “老师们比人民调解员更具备法律知识和专业素养,语言逻辑表达能力强,更善于辨法析理,在一些经济类案件的调解中能够发挥优势,更容易获得双方的信任。”邵敏说。

“让学生来参与”

  昌平法院组建的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调解团队首批5名专家全部为副教授,均具有法学博士学位和国际教育背景,研究方向涉及民事诉讼法、商法、经济法等领域。调解组实行轮班制,每位老师每周到立案庭值班一天。

  为了更好地开展专家调解工作,昌平法院还制定了《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方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专家调解工作方案》,明确了法院和中国政法大学两家单位在专家调解团队管理中的职责,明确调解专家的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建立定期考核机制,确保调解质量和效率。

  据邵敏介绍,专家调解实行专人分案,由立案庭安排1名法官专门负责案件的甄选、移转,增加了专家调解的成功率。建立专门台账,对调解案件进行登记造册,实行案件动态管理。员额法官全程指导,对调解笔录、调解协议内容把关,对调解成功的纠纷,立案后由员额法官出具调解书;对调解不成的纠纷,迅速移转相关审判庭,从整体上调控案件节奏,确保调解质量和审判效率。

  “专家调解组属于北京市多元调解促进会下面的一个会员单位,我们会在北京多元调解促进会的指导下,对专家调解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调解专家对法院工作的适应性。”邵敏说。

  中国政法大学郭宏斌老师是专家调解组首批专家之一,在参与调解的过程中,他发现司法实务中接触到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很难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讲到,他认为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在与学校和法院商量过后,我们认为可以给学生开设一门实践的课程。”

  2017年初,昌平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开设《民商事案件司法实务》选修课,课程设计了4个岗位,分别是两个立案岗位,一个调解岗位和一个法律援助岗位,每学期在全校公开选拔35-45名学生,在一个学期16周学时内全部轮岗一遍。

  郭宏斌介绍说,该课程中25%的课时,先由昌平法院立案庭两名员额法官结合实际案件情况,专门讲授立案、调解、撰写法律文书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初步掌握案件管辖、案由规定、诉讼材料审查等基本立案条件,了解文书撰写的技能,把握调解流程和调解技能;再由专家调解组老师讲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剩余75%的课时,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案件的调解,让学生实际参与立案、送达、排期、调解、文书制作、归档等完整的诉讼程序。

  “开设这门课实际上是延伸了专家调解团队专业性调解功能,而且这种授课模式是以往任何课程或者实习都没有过的,学生可以接触到法院的各项业务,能有很多收获。”郭宏斌说。

  邵敏也对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认同:“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又充实了法院专家调解力量和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邵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