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如皋“四大工程” 筑牢平安法治建设“第一道防线”
本报讯(记者顾娟 通讯员黄庆庆) 治安监控有“天眼”,日常巡逻有“专员”,平安法治阵地站前沿,幸福安全指数频点赞,这是江苏如皋多措并举推进“平安法治如皋”建设带来的新气象。近年来,如皋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以“一把手工程”引领平安法治建设,以“三治融合工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四所一庭工程”畅通矛盾化解渠道,以“德法文化工程”净化“村居绿色生态环境”,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筑牢平安法治建设“第一道防线”。
集成创新
“一把手工程”引领平安法治建设
如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用集成创新的理念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打造社会治理新引擎,以“一把手工程”引领平安法治建设,不断放大江苏省“平安市”“法治建设示范市”的综合效应,合力架构基层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去年以来,如皋市委书记陈晓东多次指出:“我们的村级党组织是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前沿堡垒,村(社区)书记作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碰到问题就兴奋,遇到困难就迎上’的昂扬斗志,用‘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的‘治沙精神’,全力攻坚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案、老案、难案’。”
如皋在南通率先出台并实施《贯彻落实〈江苏省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如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约谈制度》《镇(区、街道)专职政法领导干部季度绩效考核考评实施办法》,把责任压实到“最后一公里”,真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按照“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能、整体联动”原则,聚焦集成改革,以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综合指挥、高效便捷为导向,全面实施公共治理服务体制改革,组建市镇村三级网格办,下沉工作力量至网格,打造“全网覆盖+全员协同+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如皋新模式。
夯实基础
“三治融合工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创新建立以法治约束人、以自治规范人、以德治引导人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如皋用“三治融合工程”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如城街道新民社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投入上听取居民代表的意见,在法律顾问的监督把关下立项实施,不合社区法治的一律不办;整个社区凸显出“五个一”的法治效果:没有一名群众上访、没有一件矛盾化解不了、没有一个群体性事件发生、没有一起恶性案件、没有一人违法犯罪。白蒲镇文峰社区针对社区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村民矛盾纠纷多发等实际情况,创新建立了“相邻工作室”,社区以15个“相邻工作室”为主体构建起社区综合治理的“自治网格”,构建基层社区自治管理新模式。江安镇周庄社区打造“家风家规家训”文化墙,宣传“村民村规三字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睦邻孝亲等,社区连续10多年未发生一起恶性违法犯罪案件,跻身“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环境优美村”。
多元联合
“四所一庭工程”畅通矛盾化解渠道
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一直是推进基层平安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去年以来,如皋市委政法委紧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以创建“六无村(社区)”为工作目标,创新开启“四所一庭”共建工程,推进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联动、信息互通、优势叠加,凸显“4+1>5”的核聚效应,呈现出法治资源有效整合、基层治理日益加强、民事案件受案数增幅减缓、调处率明显上升的良好态势。市法院牵头在全市开展“无讼社区”创建试点工作,部分基层法庭和所在镇辖区村(社区)、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签订共建协议,案件数量比例大幅下降,民商事案件受案数比去年同期下降21.26%,3月份当月比去年同期下降14.42%。石庄、白蒲、搬经等派出所在治安防范中,有效运用法治手段进行对接,维护了社会一方安定;开发区法庭和司法所(调处中心)在党委、政府一些重大决策及重大项目实施前,主动联手参与法律政策论证,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积极靠前、主动对接,在民商事案件中通过调解结案的比例越来越高,受到基层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涵养文明
“德法文化工程”净化村居环境
为全面开展“德法涵养文明”主题活动,如皋以“德法文化工程”净化村居“绿色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绿色乡村建设思维理念;与乡风习俗相结合,丰富绿色乡村建设活动内容;与村规民约相结合,抵制歪风邪气;与法律法规相结合,提升绿色乡村建设法治环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开辟法律图书角,打造法治文化园、德法长廊、普法主题园等一大批德法文化景观带;扎实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推出《劝君莫酒驾》《家暴不是家务事》《如此生财》《妈妈我接你回家》等一批蕴含现代法治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通过法治文化宣传,有效净化了村居“绿色生态环境”,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