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发挥法学会优势 深度参与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
陈冀平在北京市司法责任制改革第三方评估工作总结会上强调
充分发挥法学会优势 深度参与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
本报讯(记者李旭 通讯员曹菲) 7月18日,北京市司法责任制改革第三方评估工作总结会在京召开。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主持,来自北京市委政法委、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法学会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和评估专家组代表共20余人参加会议。
陈冀平在讲话中指出,开展第三方法治评估工作是《中国法学会改革方案》确定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法学会作为全国法学法律界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抓手。本次评估坚持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由中国法学会组织在司法改革领域造诣深厚的理论与实务部门专家开展第三方评估,发挥了法学会地位超脱、专业人才荟萃的优势。评估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北京市委政法委和法院、检察院高度重视,根据评估结果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效果。法学会承担司法改革评估也为专家学者接触实际、了解实践、深度参与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提供了机会。今后,在推进新时代政法改革的背景下,各领域有关改革举措落实情况的评估需要广大法学研究工作者更加积极的参与。
今年3-5月,中国法学会受北京市委政法委和北京市法学会的委托对北京市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估组围绕员额制与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职业保障三项基础性司法体制改革事项,设计了包括三级共158个具体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了评估目标,即评判司法责任制改革举措是否得到全面落实、测量司法改革的成效、为持续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供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评估方法包括调取司法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实地测评、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等;评估对象覆盖北京市全部45家法院检察院,选取15家具有代表性的法院检察院进行实地测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98份,形成了12万字的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指出,北京市司法改革自2016年3月启动以来,短短两年间全面快速推进,形成了许多本地化的经验与亮点: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作用,针对体制性问题攻坚克难,确保重大改革按时落地;发挥后发优势,改革举措在全市45个法院、检察院全面铺开,最大化地激发各司法单位推进改革的积极性;统筹推进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的改革工作,在各自司法领域探索目标一致但路径不同的改革方案,形成法检改革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司法职业保障举措的出台和落实为统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保障,队伍活力和积极性明显提升;着眼于分类管理改革中的短板问题,及时出台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的招录和职业保障政策;内设机构改革探索起步较早,初有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强化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以综合配套改革助力三项基础性改革深入推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律师作为司法改革的见证者“用户评价”较高,认为司法改革前后法院检察院的工作积极性、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实现情况都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
会议总结了评估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明确评估的目标定位和原则,围绕如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规范评估行为,更好推进司法改革评估乃至整个法治评估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与会专家认为,本次评估不仅高质量完成了评估任务,还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以评估指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比较权威的评估专家队伍,为在全国广泛开展第三方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经验支撑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中国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会人才荟萃、地位超脱、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第三方法治评估工作,已经陆续开展了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实施状况评估、司法改革评估、法治政府专项评估、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评估等,得到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肯定。本次评估是国内首次采用完全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一个地方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进行全面评估,形成的评估体系对全国司法改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