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法通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进展和第三方评估情况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进展情况和第三方评估样板法院工作情况,数据显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效显著。
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介绍,从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管理平台提取的核心指标数据来看,两年多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法院2016年、2017年受理执行案件1189.96万件,执结1156.2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83万亿元。今年1月到6月,受理执行案件409.4万件,执结280.3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0.52万亿元,同比增长44.06%。
据介绍,近两年,网络查控系统进一步完善,查控范围从当初的20家银行发展为3800多家银行,联网部门有16家单位,可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船舶、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截至目前,全国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系统、网络查控系统,为5172.45万余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2699.75亿元,查询到车辆4031.86万辆、证券853.62亿股、渔船和船舶84.06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80.59亿元。
在推进联合惩戒体系建设方面,从2013年10月至今年6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23万例,目前处于发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共789万例,涉及失信被执行人440万个。共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45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8万人。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提高,全国有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
网络司法拍卖也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网拍的法院达到3197个,法院覆盖率为90%。以网拍形式拍卖占整个司法拍卖的80%以上。从2017年3月网拍系统上线至今年6月30日,全国法院网络拍卖量55.13万余次,成交量16.84万余件,成交额3779.48亿元,标的物成交率74%,溢价率67%,为当事人节约佣金116亿元。
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为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和前期摸底,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部分法院进行了预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结果确定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样板法院。
据介绍,在此次预评估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修订后的指标体系,从规范执行、阳光执行、监督管理、执行保障、执行质效等方面,对样板法院进行了全面评估,样板法院在网上办案、网络查控、失信惩戒、网络拍卖、指挥中心建设、综合治理大格局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深圳两级法院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截止到上半年,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终本合格率和信访办结率均接近90%。
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扎实推进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将执行权关进“制度铁笼”。近三年来,密集出台了财产保全、网络拍卖、执行和解、执行担保、仲裁执行、终本案件、立审执协调配合等30多个涉执行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梳理形成了覆盖各项重要节点的执行办案指引1000条和200条,使执行权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