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因微信群而产生的书
这是一本由“微信授课”孕育、跨越法律与医疗的书。该书打通不同学科的思想壁垒,统合卫生法学和医疗法学,不仅从政策角度看医疗卫生问题,而且从法律角度探讨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生动有趣。
徐爱国新作《医疗的法律问诊》助力医疗卫生法律研究
2016年夏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偶然加入了一个医疗微信群。医疗、法律、微信平台,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因为徐爱国在微信平台“授课”产生了化学反应。
机缘巧合下,一个医疗与法律的故事由此悄然发生。
徐爱国称,彼时中国的医患关系发生了几起颇为激烈的事件,甚至演化到了暴力相向的程度。医疗改革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这一医疗微信群中,关于政府主导派与市场竞争派的争论尤为激烈。于是,徐爱国在微信群中从法律角度谈了对医改的看法,包括医疗事业改革路径的选择、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各自的优劣、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属性等。这一讲,开启了法律与医疗的对话。
2016年8月下旬到12月中旬,徐爱国在群里开了32讲,主题为“医疗法学原理”。2017年徐爱国继续坚持授课,考虑到群里的成员多为实务工作部门的医疗与卫生从业者,他们对于中国医疗法律实践知识的需求,多于外国实践和法律理论的需求。于是这次的主题确定为“医疗司法案例选读”,共授课37节。
2018年5月,一本由“微信授课”孕育、跨越法律与医疗的书——《医疗的法律问诊》出版问世,两部分授课内容分别构成本书的上篇和下篇。
法律与医事的跨界研究
2016年是深化医疗改革攻坚年。
这一年,国务院、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相继印发多条医改政策、法规。国务院发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2016年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等方面的医改重点工作。
在徐爱国加入的医疗微信群中,关于医疗改革市场派与政府派之间的争论此起彼伏。市场派认为,医疗市场化可以提供更多更便宜的服务;政府派认为涉及民生的医疗是根本不可以交给市场解决的,容易产生更多的不公平。
“但很多人对于医改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从法学界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够的。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参照发达国家医疗制度采取的方式来运行,从理论上找到解决这两者争论的路径。”徐爱国说,“此外,法学有那么多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在医疗方面展示出来。如果把眼光移到发达国家看医疗的市场派和政府派之争,可以概括出三种模式:一是英国的国家/政府主导模式;二是德国式的社会主导模式;三是美国式的商业/私人模式。”
徐爱国说,在医疗制度方面,实际上大家通常认为比较典型的西方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国家,都采取的是国家经营的模式,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市场和政府主导各有优缺点,医疗改革是拿新的技术完善旧的框架。模式的好坏,要看制度是否符合这一社会人们的风俗习惯。”
徐爱国想通过《医疗的法律问诊》一书尝试两种突破。
一是要打破法学院的固有思维模式。不要固化地认为民商法学人就研究民商法,宪法学人就研究宪法,要打通不同学科的思想壁垒,从而实现新的突破,发现新的问题。二是统合卫生法学和医疗法学,建立医学院和法学院的共同平台。在探讨医疗问题的时候,不再仅仅从政策角度看医疗卫生的问题,而是加入法律的角度进行探讨。
以传统法学的角度看医疗世界,医疗法律问题散见于传统法学的“细枝末节”。医患关系,存在于合同法学和侵权法学之中;医疗管理和卫生执法,归属于行政法学;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零星见于社会保障法学和财政税法学;医疗设备和药品责任,归于产品责任和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学;非法行医和涉医犯罪,纳入了刑法学。缺少一个完整体系的、围绕“医疗卫生”议题的医事法学。如果有一本书整合传统法学中各个涉医的法律主题,建立起医事法学的一般框架,那会是一件具有开拓意义的事。徐爱国说,他就想做这样一件事。
促进医疗界法律思维的形成
徐爱国介绍说,从整个医疗历史的角度来讲,医院的产生实际上是来源于慈善机构的宣传和修道院的奉献。公元一世纪,在耶路撒冷传教的耶稣,指引自己的使徒,建立了为病者和穷人提供食宿和医护救治的场所,成为医院的雏形。医院的发展和演化,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对医生来说同样如此,徐爱国认为,医生与律师是很相似的行业。他们都是现代人类社会变革的主要职业团体,接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都是一些公益人士,需要更多的奉献精神。
1948年,世界医学会(WMA)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础上,制定了《日内瓦宣言》作为医生的道德规范。宣言称:“值此就医生职业之际,我庄严宣誓为服务于人类而献身……”医生本身就是一个付出的行业。
然而,医生的付出与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徐爱国说,没有节假日、没有公休日、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急诊科医生电话要24小时保持畅通。一台手术,可能不吃不喝持续七八个小时。但是医生的收入多少?这种情况下,利己与利他的选择便永远处于斗争之中。
据澎湃新闻2017年10月30日报道,乡村医生谭某,利用医保系统漏洞,获取村民身份信息,盗刷了村民的医保账户资金近4万元,被平江县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在利益面前,医生如何守住底线?法律的规定又是什么?徐爱国认为出版这本书便具有普法的意义,让医生知道自己做事的边界在哪里。
此外,整个医疗界对法律了解的人太少了。徐爱国说,医疗界基本上都按照行政思维处理问题,而非利用法律思维处理问题。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促使医疗纠纷的解决,从单纯的行政方式变成法治方式,从人的管理模式变成法治的管理方式。
通过对医疗领域法律的研究,徐爱国体会到医疗法与其他法律的不同。“医疗法涉及公共福利、公益的问题,涉及这个民族与国家的每个人。”
徐爱国说,“它不再是个人之间的市场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群体互助行为,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关系到一种宗教情怀与人类共同体精神。因此,完全从商业利己主义出发来解决医疗问题,肯定不行。它需要一种慈善之心、奉献精神。”
整理微信授课内容产生的书
“因为微信群而产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徐爱国说,这本书以讲义为载体,将微信授课内容系统整理出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写作模式,也因此形成了“体系化”与“通俗化”并存的特色。
徐爱国说,现代人有些倾向于碎片化的知识吸收,不太关心整个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关心的都是与自己切身工作、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一个医疗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可能关心宏观层面社保问题,医生、医院、医保的关系问题。而一个医生可能对出现医疗纠纷时,具体案件怎么处理更感兴趣。
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这本书注重体系化知识与基本理论问题的讲述,扭转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做判定时,追求它的完整性与逻辑性。“但是在微信授课不同于学术写作,要考虑呈现方式的口语化与通俗性,通过具体案例将一个理论问题通俗地表达出来。”
“这种通俗与古典的书写,使这本书的阅读回到了思想的本原状态。”徐爱国说,阅读是为了自我提升,不是为了完成任务。通过阅读,接触新的知识,形成一些新的想法与思考,这才是阅读的本身的含义,也是知识与学问传授的本质——与更多的人产生联结。
在将讲义整理成稿时,徐爱国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封闭式修改。“语言是可以活泛的、变化无常的,但是变成文字,就必须固化。”徐爱国说,口头表达可能有不合乎语法规范的问题,但转化成书面表达就必须遵循文字语言的相关规律。一个月时间,徐爱国将所有文本进行了重新整理,规范了内容的来源出处,修饰了文字语言的表达,最后产生了这本适合所有人阅读,又不乏趣味与专业性的书。
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评价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上篇虽涉及医学法理,但作者深入浅出,说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读起来意兴盎然;下篇所选编的医疗案例,均是发生在我国的实判案例,内容涉及大量的社会热点,民众关注度很高。
“本书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卫生法的医疗过失理论和案例基础上讨论了30个议题,结合我国司法判例整理要点加以点评,涉及民法、行政法和刑法,内容丰富,为助力完善卫生法律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高春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