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法则影响本科教学“初心”

  6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关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诸子名家早有论断,域外经验亦反复昭示,这些年高教界乃至社会各界也可谓是人人都在说、时时都会说、事事都在说。但说归说,做归做,光说不做的顽疾一直没有根除,反而有更加深患之虞。陈宝生甩出一句“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终极警示,可谓振聋发聩,简单明了,直击要害。一旦本科教育搞砸了,大学情况会有多糟糕?让人不敢相信。

  我们的本科教育快要到了地动山摇的时候吗?这绝不是盛世危言。笔者以为,这毋宁是一句醒世恒言。它把那些成天盯着课题、论文和项目经费的人,从所谓一流大学的美梦鼾声中果断叫醒。是的,本科教育现状如果再不有所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恐怕真要到最危险的时候了。

  我们的本科教育为什么快要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别的不多说,看看本次会议以及《成都宣言》呼吁的“四个回归”就可以管中窥豹。“回归”在汉语意思里是指“返回归来”,其言下之意是现状远离原初。会上提出大学要回归常识、本分、初心和梦想。这意味着我们的本科教育已经存在“四个远离”了。

  一个人如果远离了常识,走出家门恐怕处处碰壁;一个人如果失却了本分,步入社会必定迷失自我;一个人如果忘记了初心,大千世界多半随波逐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就像周星驰说的台词“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人已经处在“四个远离”的状态中,那么他将来的事业必然面临诸多危险。

  在这里,笔者先以“四个回归”中的“本分”为例谈谈观点。大学的本分是什么?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本科教育。而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什么形式?大学课堂。课堂教育主要靠谁?大学教师。换言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靠一线上课的教师。教师上好课,大学才能把人才培养好。换言之,大学的本分要通过一线老师的本分才能实现,而老师积极主动地潜心教书育人,才算是尽到本分。这些道理都是常识。但现状却是不少大学一线教师或主动或被动远离了自己的本分,花在课堂上的精力越来越少。为何?笔者以为,大学老师也是理性人,成本收益法则这根指挥棒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影响,具体有两大因素最为明显。

  一是高校内部管理这支看得见的指挥棒。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偏差、功利倾向和严重行政化,使得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看中科研项目、论著级别与数量,尤其是在职称评审问题上,本科教学工作指标的存在感非常弱。虽然号称一票否决,但是因为缺乏量化考核标准,本科教学质量其实只成为一个门槛,基本无法区分优良中差。但和这种评价体系指标所反映的问题相反,教师上课质量存在优良中差。这样的评价规则,也意味着上课质量高低,对于职称评审基本没有影响,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那么接受考核的教师,就只能把更多的时间成本投入到最有利的科研领域中去。这在客观上,造成“人心思研”而不是“人心思教”,甚至对潜心教学的教师造成了逆向淘汰。

  二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这支看不见的指挥棒。当今,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看似仍然较高,但多数高校能够提供的经济待遇与外人眼中的所谓地位并不匹配,而维持一个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是大学教师身份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因此,在花相同时间甚至更多时间,准备上好一节课的收益远低于在外做兼职、搞活动、做讲座、搞培训,甚至做生意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的时间成本应该往哪里投入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不排除部分甘于清贫、乐于无私奉献的教师群体在坚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无法期望大部分教师都作出这样的道德选择。

  笔者认为,要期望大学教育本科教学回归本分,就必须让大学教师心安理得地回归本分。因此,在顶层设计、宏观制度与具体政策上,主事者必须考量好成本收益这根指挥棒。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