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展现民族特色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积极探索、大力推行民族特色调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好方法,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形成了“党群联动、民族特色、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

剑河县

“温馨调解”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2015年,剑河县旅游项目温泉小城镇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拆除当地田氏家族的一座桥,此桥是田氏家族为祭奠先人所建,拆迁工作引发了田氏家庭的强烈不满,多次阻工和上访。

  矛盾纠纷日益升级,双方剑拔弩张,工程无法进行。此时,当地有名望的几名老者毛遂自荐,希望参与调解纠纷。

  经政府部门同意后,几名老者组成了“五老调解组”,深入田氏家族,逐家逐户讲述旅游项目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讲解民族风俗和法律法规。

  通过细致工作,田氏家族认识到,维护民族风俗的同时也要服从政府的建设规划,不能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五老”也积极向温泉小城镇建设工作组反映“祭桥文化”属当地群众的一种信仰,也应考虑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终,由温泉小镇建设小组出资,帮助田氏家族新建一座“风雨桥”,由田氏家族管理和祭祀。自此,一个引发群体事件的矛盾纠纷圆满化解。

  “‘五老调解法’是剑河县创新运用民风民俗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机制,把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族老、寨老聘请为特邀调解员,这些人熟悉民族风情且德高望重,一些矛盾迎刃而解。”剑河县政法委副书记杨汉华告诉记者。

  为此,该县还设立了“五老调解室”,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使村民在调解中感受到公平、公开、透明,提高了矛盾化解质效。

  剑河县还根据地方民风民俗,推行“民歌调解法”“牯藏调解法”“民约调解法”等具有民族特色和乡村气息的调解新机制,形成了一套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温馨调解”机制,被当地群众称为调解工作最炫“民族风”。

  几年来,剑河县从未发生一起因矛盾纠纷转为治安、刑事的案件,“温馨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雷山县

小“议榔”议出“大和谐”

  近年来,雷山县的旅游发展进入黄金期,“西江千户苗寨”接待游客日益增长。在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雷山县的平安建设主要看西江,西江的平安工作做好了,整个雷山也就平安了。

  2016年,西江村村民杨玉龙和唐兴福因土地问题引发纠纷,双方争论多日,矛盾不断升级。随后,杨玉龙向村寨提出调解申请,西江村调委会安排双方到“议榔室”进行调解。

  调解当日,村寨的寨老、榔头纷纷到场,由苗歌歌师结合矛盾纠纷特点,先唱调解苗歌,缓和了双方当事人的怨愤,之后调解开始,经过2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议榔室”是西江重要的矛盾调处点。议榔由寨老、方老、村寨榔头组成,根据少数民族自发议定的管理规约,从而维系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

  议榔调解纠纷开始,一般邀请苗歌歌师结合矛盾纠纷特点先唱调解苗歌,待缓和当事人气氛后,依照榔规民约来具体调解,并由当地最有威望的老者亲自公证,保证调解过程的公平、公正。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不能反悔,否则将受到榔规民约的惩罚。

  西江村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基本都化解在“议榔室”,调解成功率达100%

  雷山县在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和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结合景区发展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情况,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该中心由议榔室、行业调解室、镇人民调解室、景区法律教育中心、景区法律服务工作站、义务普法宣传队、警务室、旅游法庭组成。

  对排查和发现的矛盾纠纷采取分层联动、快调快处的方式进行化解,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年来,西江景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68起,调处成功361起,成功率达98.1%。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寨、大纠纷不出村镇”的良好效果。2013-2016年度,雷山县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凯里市

“一块屏”“一块云”高效网络调解

  “社区的调解员通过手机在线调解化解纠纷,一趟都不用跑,实在太方便了!”身在外地的刘某,通过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的调解员组织的网络调解,终于和邻居达成了调解协议。

  “上马石社区是移民小区,双方当事人都是外地人,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为了尽快化解矛盾纠纷,我们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进行了网络调解。调解的结果也同步上传到了凯里市综治调度平台,经平台统一调度,由凯里市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调解手续最终回到双方当事人手中。从组织调解到最终出结果仅3个小时。”社区调解员张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突破传统矛盾调处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凯里市搭建了集政务、警务、群众工作、公共法律、民生服务于一身的综治调度平台。

  该平台设综治信息调度中心和矛盾纠纷化解调度指挥中心,负责统筹研判、调度、指派、督查、考核及全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关工作,全面提升基层一线联动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

  同时在村级综治中心下设三级网格,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组团式服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此外,该平台整合了公安、法院、民政、卫计、旅游、司法等综治成员单位信息资源,并打通调度端口,将天网、地网、雪亮网等信息联网综治大数据纵向打通各镇(街道)、村(居、社区),在综治信息系统中开发和搭建矛盾纠纷信息系统联动化解平台,实现排查信息网上录入、矛盾纠纷网上流转、问题化解网上留痕、三大调解网上联动、综治目标网上考核。

  同时,凯里市完善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强化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在市级建立医患纠纷、山林水土、交通事故、房管物业等十个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行政调解方面,设立医疗事故、道路交通、房产纠纷等八个专家组,推行“调解员—股长—局长”梯次调解三道防线;在司法调解方面,推行调解前置、繁简分流、审中调解三道防线,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

  三年来,凯里市人民调解化解各类纠纷4215件,行政调解化解各类纠纷7561件,调解成功率达97.8%,人民法院调撤、执行和解各类案件2145件,诉前化解重大事件隐患851件,有力促进了凯里市的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