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心理“小问题” 稳定社会“大环境”
——胶州市创新实施心理服务“敞亮工程” 不断开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胶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以及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部署要求,创新实施心理服务“敞亮工程”,健全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由“心安”到“平安”,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杜绝“小问题”引发为“大事件”“小纠纷”激化为“大案件”“小矛盾”制造出“大影响”现象的发生。
一、把心理服务作为社会平安和谐的“稳定器”,在推进体系建设上想在前、干在先。2016年6月,胶州市坚持为民初心,以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为契机,认真搞好顶层规划,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一是精心设计,科学布局。自确定联系点以来,胶州市第一时间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综治办、法院、检察院等16个综治委成员单位以及12个镇(办)分管同志组成的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责任分解》《大众心理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生命全程心理陪伴计划》等12项制度机制,在市级层面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健全体系,全域覆盖。将心理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实事,投资1375万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标准,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服务体系。全市共打造了313处心理咨询室,实现心理服务全覆盖。三是加强培训,人才支撑。市、镇两级财政投入520万元,推进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训“三千人计划”。先后组织了三期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班,1270人参加培训。教体局组织2138名中小学班主任分批次进行心理健康轮训。目前,全市已有1530人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占全市总人口的1.92‰。
二、把心理服务作为大众心理情绪的“理疗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服务上善作为、勇担当。胶州市遵循心理学原则,把握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将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关口前移,多维度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知晓率。编印10万册《心理健康服务手册》,制作52期“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短片,统筹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心理服务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不断扩大心理知识知晓度。二是智能服务,评估预测预警。在全市建立大众心理(情绪)预测、预警、预防体系,运用大数据理念经常性开展大众心理问题测评和心理健康查体等工作。三是心理陪伴,健康生命全周期。根据人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制定实施“全生命周期心理陪伴计划”。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为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测验10315人次。教育部门先后举办11场“家庭教育咨询大集”,开展“心理讲堂进校园”活动,为95所中小学、幼儿园送课517次,开通24小时“心语热线”,答复心理咨询22589人次。妇联举办27场次家庭婚姻生活心理大讲堂,受益人群达28000多人。
三、把心理服务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减压阀”,在化解群众矛盾上出新招、走新路。胶州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针,从社会矛盾隐患发展演变的各个环节入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用心灵钥匙解开纠纷枷锁。一是普通纠纷,探索心理疏导。将心理咨询师植入“N+1+1”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截至目前,全市98%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有效筑牢了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二是疑难案(事)件,帮教同步并举。坚持解决现实困难和心理疏导干预并举的方针,一方面,坚持有访必接,有需必应,努力帮助诉求人员解决现实问题,不断积累积极归因因素;另一方面,采用心理咨询共情、真诚、积极关注等技术,在与其接触的每一个细节,让其感到“受到重视、得到尊重、获得尊严”。运用此方法,全市4025名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未发生大规模集访事件。三是特殊群体,矫正心理认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性格偏执人员或疑难信访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开展以来,共化解疑难信访案件22起,占全市重点信访案件的37.9%。四是危机事件,介入干预化解。在处置沈海高速两起重特大交通事故过程中,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抽调律师、心理咨询师组建工作队伍,积极处置急性应激反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危机干预方法,善后处置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四、把心理服务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润滑剂”,在提供精准服务上重实际、求实效。胶州市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载体作用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不断延伸心理服务触角,扩大服务功效,在全社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是拓展服务,助推项目建设。胶东国际机场(4F级)是胶州市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征迁项目。胶州市把心理服务疏导挺在前面,在征迁现场设立心理咨询室,选派心理咨询师、律师进驻。整个征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非访”和群体性事件,创造了山东历史上和谐征迁的奇迹。二是温馨呵护,关爱考生心灵健康。针对中考、高考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全市部署开展心理安防“敞亮工程”百日行动。三是排忧解难,扶植向善正能量。把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以及辍学未成年人、农民工、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作为心理疏导服务的“关键少数”,通过系列举措让弱势群体重拾生活信心,避免发生因个体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极端案(事)件。
自推进社会心理服务“敞亮工程”以来,胶州市心理健康指数显著提升,广大市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日益彰显,全市“民转刑”案件、刑事案件发案连续多年同比下降,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位居青岛各区市前列。2017年,胶州市以全国县级市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座谈会上,胶州做法得到中央综治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作出专门批示:“胶州经验可以总结,在全省推行,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先后30余次报道宣传了相关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