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市港闸区法学会三大举措推动全区法治文化建设
本报讯(通研)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法学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法律智库”作用,不断做强法学研究、做优法律服务、做大法治实践基地,全区法治文化建设红红火火。据统计,该区现已建立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30多家、省级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11个,实现了“一街一品,一村(社区)一特色”的目标。
年初以来,港闸区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法学会职能优势,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积极围绕区两会代表及政协委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司法改革、民间小额借贷、非法集资维权、基层综治法治队伍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这五个方面,组织专家展开专项研究,截至目前,共收到27篇调研成果。该法学会还联合南通大学马克思学院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港闸现象”专题研究,提出了“一基(法治实践基地)、二节(原创法治文化作品竞演节、青少年法治文化节)、三园(德法园、善法园、孝法园)、四块(企业、市场、医院、学校创建)”法治文化建设框架。
港闸区法学会全面推进街道法律专家诊所建设,去年在陈桥街道提出“3+X”模式,即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律专家诊所模式,取得很好效果。今年区法学会和区法院、检察院联动,由两院派人进驻街道,成立专家诊所,参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区法学会还注重做优法律服务,积极推动法律专家参与四大板块创建,目前已与1家市场、2家医院、2家企业、1所学校建立了帮扶关系,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培训和诉讼服务等。
如何提升法治品牌创新力?对此,港闸区法学会不断提升合作内涵,每个季度聘请高校参与区公共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率测评,形成法治建设评估报告,提出改进之处;聘请专家教授为区法治干部进行培训,开展课题研究。为加强硬件建设,该区准备在唐闸镇街道新建综治法治中心,建立300平方米的法治实践基地,基地包括法律专家诊所、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法学会员之家等。此外,为提升法治宣传质效,该区今年共组织开展宪法宣讲15场,听众达3000余人,受到居民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