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法泽天下



  20世纪80年代复办以来,山东大学法科教育在短短数年内,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跻身中国法学院校前列,且科研成果丰硕,仅2016年就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目前,该校青岛、威海两地建有法学院。

不忘初心 法泽天下

——沈伟院长谈山东大学法学教育

人物档案

  沈伟,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纽约大学法学院全球法学教授,兼任伦敦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政法馆、文理馆等名字各异的图书馆,任你畅游浩渺书海。”610日,2018年全国高考落下大幕第二天,一条“你知道山东大学的缺点是什么吗?”的消息引发广大考生关注。这条由山东大学新媒体中心推送的信息细数山大百年校史、全国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强势师资等。

  何谓政法馆?山东大学法学教育经历过怎样的故事?目前,法学教科研工作形成了哪些显著特色?日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沈伟。

法科曾是显要学科
  记者:据贵校官网资料,山东大学主体系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其间,还经历了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华中建设大学等。请简要介绍一下贵校法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沈伟: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前身是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最早设立的国立大学。在百年山大历史上,法科曾是一门显要学科。1906年清政府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两所学堂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这是山东大学创立之初的六所专门学校之一。

  然而,当时国运不济,后来山东大学又经历分合辗转,法科逐渐消弭。我校法科教育复办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法学家徐显明、梁慧星、郝明金等先后任教于我校法学院。



  记者:复办以来,贵校法学教育主要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分别有何显著特色?



  沈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80年至1993年,为创始阶段。1980年招收首届法律大专班,1981年开设法律本科专业,1983年成立法律系。该时期,以我国著名法学家乔伟先生为代表的山东大学法律人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我校法学教育后来的快速发展及学术声誉,奠定了扎实基础。



  1994年至2000年,为快速成长阶段。1994年,法律系转制为法学院,徐显明教授是法学院首任院长。法学院正式成立后,我校法学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我院取得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年,取得理论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在短短数年内,我校法学院跻身中国法学院校前列。



  2001年至2015年,为稳步前进阶段。进入新世纪,我院以“建设一所受人尊重的法学院,致力于培养国际化法律英才”为目标,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2002年,我院开创了法学-日语特色教育,着力培养中日法学、经贸交流人才。2004年,先后与韩国全北大学、日本岛根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我院参与举办了第24届世界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大会。2013年,我院学生荣获牛津大学“普莱斯”国际传媒法中国赛区首届冠军。目前,我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稳定的常态化项目合作关系,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至今,为跨越发展阶段。20169月,我院2016级本科新生作为“黄埔一期”入住青岛校区。20177月,法学院师生整体建制迁入青岛校区。法学院发展进入新纪元,走向蔚蓝色的海洋时代。法学院立足于齐鲁大地,继续潜心学术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合作交流为山东法治建设出谋划策。

    四个维度的建设发展理念
  记者:据贵校官网资料,您在“院长寄语”中说,“山东大学法学院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使命,以培养法律英才为己任,以潜心法学研究为根本,以争创世界一流为方向。”这是否可以理解为贵校对法学教育的定位?为什么?

  沈伟:这四句话基本上涵盖了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四个重要维度:使命、任务、专业、视野。山东大学法学院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还在路上,法学院的使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使命是紧密相关的。法学院的初心就是为国家培养、储备和输送一流的法律人才。法学院师生安身立命和报效国家依靠的是法律技艺、法律专业、法治理想。21世纪,比全球化更重要的是国际视野。法律人才只有具备全球化视野,才能真正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迎接全球化和新科技挑战。



  记者:据了解,不算建设中的济南章丘区校区,山东大学已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区的办学格局。贵校法科生主要分布在哪几个校区?又如何平衡各校区的教学资源?



  沈伟:我院已于20177月整体搬迁到青岛校区,以后法学院的师生主体在青岛,在济南洪家楼校区保留了一些办学资源,继续开展在职法硕、第二专业等法学教育项目。威海校区也有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法学院。这样山东大学就形成了国内985大学少有的两个法学院格局。

  记者:当前,贵校法学教育形成了哪些突出特色?有哪些优势资源吸引学生报考?

  沈伟:2000年开始,我院设立了“法英双学位班”。它和我校外语学院联合培养五年制法学与英语双学士复合型人才。该项目培养的学生,国内外口碑都很好,很多学生被国外知名法学院录取,继续深造。一批早期毕业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展露风采。我院开设的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是全国大学中第一个以日语为专业外语背景的法学本科教育特色班。它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熟悉中日经贸法律的法学人才。这已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亮点与品牌。目前,法学院正在与一家国际排名前100的大学谈判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联合办学项目。  另外,我院积极拓展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项目,邀请国际学者举办系列讲座。法学院搬迁到青岛后,已邀请境外8家知名法学院院长和其他国外学者举办系列学术讲座。讲座也得到了实务界的呼应和支持。康桥律所是冠名支持单位。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记者:贵校有哪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分别由谁带队?有何特色及成果?



  沈伟:过去几年,可以说,我院学术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2016年,我院(含威海分校)在CLSCI期刊(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发文36篇。其中,论文他发数量(总数减去科研单位在自办刊物上发表数)36篇,在全国政法院校中排名第九,他发数量排名第八,在同类综合性学校法学院中排名第四。法理学成绩尤为出色,以8篇总量、8篇他发的成绩排名全国第五,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法学类核心刊物中也有所斩获。社会法学排名第三、刑诉法学和刑法学各排名第六、国际法学排名第七。受搬迁影响,近两年,我院在科研投入方面有所减少。但我相信,随着整体搬迁结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会很快得到改观。



  新时代要推进法治建设实现新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宪法指导地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加强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系列法治建设的新动态、新举措,筑牢了新时代长治久安的法治根基。我们山东大学法律人秉持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理念,提出了三个规划:



  一是保持发展人权法的传统优势。著名法学家乔伟教授、徐显明教授奠定了山东大学人权法的学术声誉。法学院将继续发挥基础法学理论方面的学术传统优势与突出优势,以中青年法学家齐延平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找准学科定位,将大力发展人权法学研究工作,促进学科建设。



  二是积极在海洋海事法方面进行布局。山东是一个海洋大省,青岛是一个海洋城市。法学院将发挥区位优势,落实学校服务山东的海洋战略,完善相关海洋海事法制建设,为山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法学院已经和青岛海事法院联合成立了海洋海事海商法研究中心,通过平台建设,为海洋海事海事的司法审判和司法实务研究提供外脑支持。



  三是开拓财富管理法制研究新方向。梁慧星教授在任院长时,建立了高起点的法学院商法学科。青岛不仅是一座海洋城市,同时国家也赋予了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的定位。为了与地方发展特色相结合,法学院将整合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学科,以财富管理规制为研究方向,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以务实合作带动学生就业





  记者:我国正在进行影响深远的司法体制和监察体制改革。这对法科生的就业方向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你们打算如何应对?



  沈伟: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代表性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和法学学习”系列讲座。先后邀请青岛市人大、法制办、青岛中院、青岛海事法院、山东省高院,德和衡、金杜、上海锦天城(青岛)等国内知名律所律师进行宣讲、推介,及早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理念,转变学生传统就业理念,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规划意识。



  搬迁到青岛校区以来,我们不断加强与地方司法系统的合作。201710月,我院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专管涉外案件)联合设立了外国法查明中心和外语法律文件翻译中心。201712月,与青岛仲裁委员会联合设立了仲裁研究中心,分别与青岛市检察院、青岛市中院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等。



  此外,我院还在济南市中院、济南市检察院、青岛仲裁委员会、威海仲裁委员会、德州仲裁委员会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等。今年,我们还与青岛市人大建立了地方立法研究中心、青岛市海事法院建立了海洋海事海商法研究中心。同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设立了检察司法研究中心。



  这些合作平台的建设,不但为我校教师的研究提供了联系实务领域的通道,也为学生设立了常态化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方面获得了良好的锻炼机会。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贵校的法学教育特色,您会怎么说?



  沈伟:山大的校训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简言之,法学院通过坚持和坚守,“为国家图富强、为天下储人才”。法学院坚持良好的校风、院风和学风,坚守法治信仰,不忘初心,为国储才,法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