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法律人的学术心
“法学是一门施展才华,满足自尊、唤起激情、伸张正义的学科。”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曾如是总结法律学科。
然而,炙手可热的法学背后,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欲在此领域深耕的青年们,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就业率。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7年法学毕业生规模是7.5万-8万人。
自2007年,麦可思公司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法学连年被评为“最没用的专业”,就业率一度垫底。
走出象牙塔,推开“法律之门”的青年们,无疑是法科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变身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工作者……
一些新生代科班出身的青年法律人令人眼前一亮。他们在致力于工作的同时广于涉猎,他们热爱工作且不吝业余时间,他们投身学术研究,或翻译国外法律著作,或调研撰写论文,除此之外,还有帮助同业者的无私热忱。
身处司法改革大浪潮,在法律实务工作中,青年法律人如何打破舒适区,践行法治理想?我们挑选了3个“80后”青年法律人的成长样本,一窥当代青年人对新知的渴求,对法治的期待。
杨先德:一本种菜时思考的书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不埋怨、不消极,这点很重要。”
“我第一本译著《跨国视角下的检察官》是在种菜的时候思考出来的书。”杨先德说。
2014年,杨先德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硕士毕业,在此之前,他实习和找工作都集中在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律师也是当时大多数中欧法学院毕业生的选择。
在拿到几家高端律所和北京市检察院的offer后,杨先德选择成为一名检察官,“以后想从事检察官的机会或许不多。”
刚入职时,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检察院的派出院清河院,从事派驻监狱检察工作。
那时候,杨先德对检察工作并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检察官职业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秉承着既然选择,就应该对选择投入和付出的态度,他开始“认真”了。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不埋怨、不消极,这点很重要。”杨先德说。
由于地处偏僻,生活单调。工作之余,他开始和同事学习种菜。“种菜很有趣,但是也很辛苦。”杨先德开玩笑说,“觉得还是比较适合搞检察工作。”
彼时,杨先德一直在研究和思考检察制度问题,发挥中欧法学院毕业生英语基础较好的优势,开始广泛阅读国外的研究文献。这其中就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Prosecutor i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这本书比较新,也比较权威,就产生了把它翻译过来的念头。”杨先德开始付诸行动。
于是,健身、种菜、翻译和写作成为他打发空闲时间的方式。
杨先德每天早上坚持五六点起床翻译,上班前完成一天的翻译任务。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明确词义,除了查阅专业法律词典外,不得不参阅大量学术文献,他购买了几十本这方面的文献。为确保翻译准确,还通过邮件向原著作者求教了一些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10个月的时间,杨先德就完成了40多万字的初稿,经过几轮校对后,译著《跨国视角下的检察官》于2016年6月出版。
“我搞研究和翻译主要还是想推动工作,进而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进步。”回首那段时光,杨先德感叹,“虽然很艰苦却也很充实。”
廖钰: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既有固守一隅的定力,认真工作扎实研究,又应该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善于反思勇于创新,这是我理想的年轻人的样子。”
“这是这3年工作生活的一个小结。”廖钰拿到和杨先德合作翻译的《庭审之外的辩诉交易》一书时,发了个微信朋友圈。
在人均结案380余件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作为研究室负责人的廖钰工作强度和繁重程度巨大,充分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是她的秘诀。
这是廖钰翻译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她的跨界之作。早年学习民商法后从事民商事审判,此次跨界刑诉法,她形容“像是用惯了windows系统忽然切换到了os系统。”
廖钰介绍,这本书主要缘起于海淀进行的刑事速裁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的认罪协商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希望在改革过程中有所借鉴、拓宽视野。自认为有问题意识的她认真起来,也是不吝精力,着手翻译之时已经身怀六甲。
幸运的是,和她想法一致的小伙伴并不少,以廖钰所负责的研究室牵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起一支由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的团队,号称“前沿翻译小分队”,这支小分队不仅有院内正式成员25人,编外人员延伸到不同领域——“隔壁公司”海淀检察院的检察官、高校学生等。
如果有人问翻译有用吗,廖钰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当然有用。翻译会让人始终保持一种掌握新资讯的敏锐,不至于在熟悉的生活中变得麻木疲惫。”
在她看来,以往的调研报告和研究文章中,域外研究的素材往往是二手资料,译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可能会打折扣。通过对一手资料的编译,还能为日常调研工作提供直接助益。比如青年法官吴扬传在对日本Winny案翻译的同时,对其中P2P共享软件的犯罪认定与“快播案”进行异同比较,对“中立帮助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
“既有固守一隅的定力,认真工作扎实研究,又应该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善于反思勇于创新,这才是我理想的年轻人的样子。”廖钰说。
在此之前,廖钰和同事合作的论文曾两次获得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一等奖,她自谦地说,这项评比既是学术研究,也有一定竞技成分,比较幸运。
“当你热爱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知识点,什么东西都想认真地去看一下、去进一步想一想。”廖钰表示,所思所想落于纸面,这本身就是很快乐的事,并不是负担。
今年是廖钰工作的第10年,她自言还能有心气儿去尝试跨界翻译,敢于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潜心工作潜心钻研的结果。
“它能让整个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只有在不断前行、探求新知的时候,一扇接着一扇的窗,才会随之打开,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生命才会变得更加开阔、明亮。”廖钰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迷惘的年轻人有所借鉴。
王露:
“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
“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我希望青年律师能够“分享、互助、共进、共建”。
“三十不惑,四十而立。”律师王露30岁的时候,试图努力做一个不自我设限的人,“伸出一只脚试探”。
“我从襄阳走了出去,我的想法、眼界也走了出去。”2005年,王露组建“8090青年律师”社群,倡议全国青年律师“在互助中前行、在前行中互助”,组织业务知识在线分享学习。
“我希望青年律师能够‘分享、互助、共进、共建’。”王露认为,律师,不同于其他行业,青年律师执业初期是异常艰难的,这只有经历的人才能懂。
虽然起初并无明确规划,但形势却大大出乎王露预料。原本定位于让青年律师中的佼佼者带来经验的分享和思想的碰撞,但后来发现有些资深的律师,也很乐意分享、传承。
很快,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分享的内容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王露脑洞大开,想汇集成书。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分享嘉宾的一致认同,就这样,一本律师业务知识和执业感悟的“杂集”初具了模型。
2017年5月,王露主编的《青年律师进阶指南》最终付梓,并被评为2017年度法律出版社最受读者欢迎的十大好书之一。
如今,“8090青年律师”社群已有3000多名青年律师,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显然已是青年律师中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交流平台。
前两年,很多平台都在无私分享,而现在99%都变成了知识付费。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期间也不乏有人找我把这个群体作为营销收费的对象。但是,从内心里,我是拒绝的。”王露说。
王露分享经验的自信或许来自于对研究个案法律问题的成功经验。
在此之前,王露曾有1个月,只研究一个案子涉及的法律问题,当时他正在办理一起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案件,代理受害人一方。后来,他将所思所想写成论文,该论文被评为2013年度湖北省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湖北高院曾向最高院研究室发函求解,最高院研究室也给了复函,最后因为这个复函,他代理的受害人拿到了死亡赔偿金。
“虽然无法统计,但从时间节点上看,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个在交通肇事类刑事案件中拿到死亡赔偿金的案件。”这让王露很有成就感。
从写完第一篇论文后诚惶诚恐,不知高低深浅,到后来的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也是王露自身收获肯定、找到存在感的过程。
“我不敢说我写的论文就能称之为学术上的成果。但是,但凡针对办案实务写完一篇论文,相关法律问题我都能理解吃透,并运用到办案中去。”王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