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的“不寻常”之路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在区域法治发展、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弯道超车”的“不寻常”之路

——蔡道通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育


 

  5月底6月初是高校的“毕业季”,广大毕业班的学子即将进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蔡道通对本校法学专业毕业生非常有信心。他说这种信心源于他们法学院多年坚守的多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源于学生在求学期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近日,蔡道通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畅谈了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育30多年来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人才培养的独特理念。

  

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

 

  蔡道通说,与传统的政法类高校、综合性大学法学院相比,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据蔡道通介绍,从1986年在原政治教育系基础上创建的法学教研室算起,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教科研活动已有30多年历史了。19945月,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高素质法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院系结构,在原政治教育系法学教研室、德育教研室法学教研组和马列部部分教师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法政学院法律系。为适应法学学科发展需要,20013月,该校经济法政学院法律系独立组建法学院。

  和传统法学院先发展本科教育、再发展研究生教育不一样,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走了另外一条路:

  1993年,该校法学理论专业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诉讼法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法学理论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博士学位授权;2003年,诉讼法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准设立江苏省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法律硕士授权点也于同年获得批准;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高校中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10所法学院校之一。

  “在师范类院校中办法学院,我们属于较早的那一批。我们的发展与众不同,先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才在2001年获得了本科学位授予权。可以说,我们走的是一条弯道超车的发展道路。”蔡道通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科建设先行,专业建设在后,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蔡道通介绍称,通过学科带头人公丕祥、李浩、夏锦文等教授的带领,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几届领导班子凝心聚力、布局谋篇,精心打造学术团队,优化选择学术研究重点领域,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进取”的学院文化。

  据了解,在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中,南京师范大学排在B+的位置。蔡道通说:“我们要从排名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还要有自己明晰的发展规划。”

  谈及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蔡道通说:“现在,整个法学院有60多名教师,规模不算大,青年教师多。我们这种体量的法学院,一味做大很不现实,如何在压力之下把握自身优势,着力引进与培养青年教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符合社会需要,且有自己特色与优势的法学院,才是我们发展目标中必须明晰、明确的内容。”

  蔡道通认为,师范类大学中的法学院,除了保持并做强传统的优势学科与研究领域外,应该更多关注如何结合师范教育、大教育,在教育法治方面做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此外,还要尝试结合学校其他优势学科,探索交叉研究。

  

“应用研究”服务社会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下设理论法学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民商法学教研室、刑法学教研室、经济法学教研室、知识产权法教研室、诉讼法学教研室、国际法学教研室8个教研室以及法律实验中心,并设有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研究院、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司法研究中心、人权法研究中心等8个科研机构。

  蔡道通说,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但这与“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法学院”仍有距离,大家需要关注应用研究。

  “我认为能提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研究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对策,比单纯写一篇纯理论文章可能意义更大。我们的应用研究是为了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蔡道通说,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原来大家都在做一些纯理论研究,但是怎么解决中国的问题,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现实法治问题。这也是法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的领域。”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作为江苏省唯一一家面向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司法鉴定机构获得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2007年,该校法学专业成为教育部五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批准。2011年、2014年,该校法学学科分别被评为江苏省优势学科。2014年,该校法学院成为江苏省“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2015年,该校法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同年,依托法学学科建设的“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新型高端智库。2016年,由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法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内第一本专门关注法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业期刊《法治现代化研究》获得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并于2017年顺利出版发行。

  多个平台陆续成立,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性研究、政策咨询类研究成果不断面世,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教科研工作获得了学术界、实务界的广泛好评。

  蔡道通说,该校法学院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法治现代化研究、司法制度研究等作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各学科教师围绕着这个大方向进行研究,在区域法治发展、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不错的成果,影响颇大。

  比如,由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的“中国县域法治国情调研”“江苏经济发达镇法治国情调研”,在国内首开县域与镇域法治国情调研先河,并形成了有良好社会影响与学术声誉的系列成果。由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定期发布的“年度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评选”,获得了由光明日报、南京大学联合评选的2017CTTI-BPA智库最佳活动奖一等奖。

  “法学院的发展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了解自己的短板和优势分别是什么,并尽可能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我们关注江苏法治现代化建设问题,关注当下中国法治的具体问题,到基层做调研,为江苏法治发展提供翔实有效的各种数据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对策意见。”蔡道通说,该校法学院的教师大量参与到江苏的地方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研究工作中。这些实践应用也为该校法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和平台。

  

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才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就业又能就好业,这是蔡道通等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从人才需求方面讲,法治人才需求很大,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蔡道通说,很多人认为学术型硕士更有长远意义,它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但学生毕业后从事研究的毕竟是少数,培养大量的应用型硕士人才才更有意义。

  “从人才培养来说,不能让学生仅知道法条、法律单纯的规范解释,还要知道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适用的,还要考虑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天理、国法、情理三者完美统一才是所谓的法理思维和最高层次的法治实现。”蔡道通说,所有的法律都不是单纯的规范适用问题,而是要和国情、民情、社情、民意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充分汲取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的养分,才能理性地看待法律,将来才能理性地适用好法律,“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又不仅仅把视野局限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只有超越法律看法律,才能让学生把很多法律问题看透看明看懂。这样学生形成的法治理念、对法律规范与实践的认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契合社会状况。这也是法学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蔡道通认为,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才,办大学的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安排,能自主学习,最终成才,这才是最主要的。

  “现在很多大学的法学院,把老师的科研放在首位,我觉得这不合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怎么样最大限度把教师引导到人才培养中,把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中,使之真正转化为对人才培养有作用的教学内容,这可能是很多法学院共同面临的问题。”蔡道通说,为此,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把人才培养的场所扩展到社会,在江苏省多家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成立了研究生、本科生工作站,为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提供了重要平台。

  蔡道通认为,高层次的人才储备是高校法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靠。为此,他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让老师们通过自身丰富的司法实务经验,来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蔡道通还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推行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共同授课模式,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司法实务界的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这也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学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把人才集聚好。有大师才有大学,才有培养好人才的基础。有人做学术引领,有人站到科学研究第一线,学生才能够接触到最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蔡道通说。

  另外,“国际化”也是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重要标签之一,除教师队伍国际化之外,蔡道通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培养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现已成为江苏省中外合作研究生培养的示范项目。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该校法学院已经和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的高校形成了稳定的学生交流交换机制,且已在教师的选派、学生的互换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太单一。怎样适应社会需求,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甚至是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待,这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我们会以大项目、大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为引领,为社会提供更专业的法律人才,不辜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蔡道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