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度十大控烟法律事件”发布
“2017年度十大控烟法律事件”发布
专家:控烟需要社会共治
本报讯(记者汤瑜) 5月17日,由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律媒桥主办的“2017年度十大控烟法律事件”发布会举行,曾在去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电梯劝烟猝死案”高票入选,同时上海迈入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时代、社会共治和北京市“控烟一张图”执法创新一周年、首例微信烟草广告处罚案等事件入选。杭州市对2010年发布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进行修改,为室内禁烟“松绑”引起与会专家热议。
杭州控烟立法修改引争议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高级顾问许桂华曾在2009年全程参与了杭州控烟立法,谈及2018年5月初杭州市人大公布的立法草案修订稿,她和许多与会控烟专家都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不但推翻了2008年1月杭州市政府向全社会公开的立法草案,完全回到了2009年现行的立法,对禁烟的范围并没有改变,而且也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
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表示,杭州新公布的控制吸烟条例的修改草案保留了部分室内场所可以设置吸烟室、吸烟区这个问题,没有实现公共场所全面无烟的目标,无法真正保护民众免受二手烟的侵害,与《世卫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八条实施准则不符。他建议在修改草案中删除允许在部分室内场所划定吸烟区、设置专用吸烟室的条款,坚持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杰也点评了在无烟立法背景下的杭州立法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约定,包括医疗卫生系统、学校(未成年和成年)、办公楼、室内工作场所、餐饮、酒娱乐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至少这8类场所是全面禁烟的,而杭州新出台的草案并不是全面禁烟的,控烟范围没有进步,使履约成了空话,与上位法有冲突,与健康中国理念不符。“建议按照杭州市政府征求意见的方案进行,或者按照北京、上海的全面控烟方案。”他说。
控烟需要全社会共治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党委副书记王本进认为,在场所内设置吸烟区,会增加执法难度,禁烟必须做到全覆盖,控烟一定要社会共治。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了北京控烟的成功经验,他表示,北京控烟贯彻了社会共治的理念。从3年前开始,就动员志愿者参与到控烟执法的辅助过程中,他们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发“控烟一张图”系统,方便市民投诉举报。现在有1.5万名控烟志愿者,全市还有1000多万二手烟的危害者,他们都是控烟的参与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主任姜垣表示,一个国家控烟真正取得胜利,一定是医疗、法律、媒体、非政府组织共同介入推动的结果。现在中国法律人开始支持控烟,每年评选年度控烟法律事件,这会大大推动中国全面控烟取得胜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昕直言,像郑州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确定了一条规则,劝别人吸烟是无错的,是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诉讼是一种力量,通过具体诉讼的案件,能够唤起社会关注,推动立法解决,“我自己曾经在火车里劝止别人吸烟,差点被打。”他指出,在火车站台上吸烟也是应当被禁止的,当乘客下车之后对于二手烟是没办法躲藏的。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无烟草行动技术官员许传兴认为,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八条与保护人们免于二手烟危害和烟草危害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在特定空间和环境完全消除吸烟和烟草烟雾,以建立100%的无烟环境。任何声称吸烟室是安全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只有完全禁烟才能保护人民免受二手烟的危害。基于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已经实现了全面无烟,希望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这个行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