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车难”已成城市“流行病”
近年来,停车难问题已经从超大城市的“贵族病”开始逐步成为普通城市的“流行病”。机动车数量增长与配套车位短缺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也面临着考验。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曾经作为贵族专享的交通工具如今已经进入了普通群众家庭,随之而来的,就是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在城市中凸显。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称所在城市停车难问题严重,73.4%的受访者认为乱停车现象普遍。
“停车属静态交通范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难与行路难一样,是城市病的突出症状,是世界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广丰谈道,停车难的直接原因就是城市停车泊位与汽车保有量之间的供需存在矛盾。
城市停车难问题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7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8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42亿人。
上述调查的受访者中,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占35.5%,来自杭州南京等准一线城市的占23.6%,来自二线城市的占26.9%,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13.6%。调查中,88.6%的受访者称所在城市停车难问题严重,其中30.7%的受访者觉得非常严重。商业区(63.7%)被认为是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然后依次是住宅区(59.0%)、办公区(52.4%)和休闲区(31.8%)等。
调查中,73.4%的受访者直言乱停车现象普遍。3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因找不到停车位而随便停车,33.9%的受访者不会,29.1%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5.5%的受访者不开车。
调查显示,违章停车(58.0%)、占用他人停车位(54.8%)被受访者认为是停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他还有:争抢停车位(48.2%)、车位供不应求(45.8%)、停车场缺乏对车辆的管理服务(39.8%)、停车场道路设计不合理(29.9%)、停车位距目的地远(28.2%)和停车收费标准不一(20.9%)等。
症结在于供求差异大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而发达国家约为1∶1.3。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是更严重的冷热不均问题,停车位缺口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心区,市区外围则闲置了很多车位。因此停车难问题也集中体现在市中心,特别是商业区、医院、学校、交通枢纽和老旧小区等区域。
2017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停车资源普查报告》。报告指出,全市城镇地区夜间停车总数为384万辆,其中居住区及周边道路停车总数为320万辆,车位总量则为382万个,城镇地区停车供需总量相当,但全市城镇地区居住停车缺口总量达到129万个。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工程师孙海瑞谈道,停车难的症结就在于供求差异,与北京相类似,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车位与车辆在数量上都基本相当,但是由于车辆的流动与聚集导致的车位缺口相当庞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在交通建设上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渐显现。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黄向荣谈道,由于早期城市配建标准缺乏对机动车增长趋势的考虑,配建指标较低,城市停车泊位的历史欠账十分严重。再加上一些建筑的业主不重视配建停车设施,对其低调处理或故意回避,配建问题就更加严峻了。
黄向荣同时指出,目前大部分城市无论是建筑物配建停车、公共停车场还是路内停车,都面临着空间分布不均、覆盖度不足;停车设施数量不足;管理薄弱,场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一些地区还面临着路网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设计预留空间过小等问题,导致车位供求关系的紧张。
停车难引发“并发症”
停车难问题不仅给城市生活带来困扰,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由于停车位难找,城市的商圈、医院、中小学校周边堵车特别严重。在这些区域停车需求旺盛但车位缺乏,加上地下停车场绕行距离长、停车难度大、出口难寻等诸多麻烦,造成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严重阻碍交通。
停车难导致的交通拥堵会直接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加重大气污染。同时,大量车辆由于寻找车位带来的无效绕行和等待车位带来的长时间怠速候车等,都会增加车辆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停车难还会带来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交通噪声已成为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
停车难对市民的切身影响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生活成本和交通事故。车位成为稀缺资源后价格持续高居不下,部分公共停车位资源被私人长期霸占等问题也凸显出来。间接影响更多,有限的停车空间易引发车主间的矛盾,破坏城市和谐,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会引起民众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质疑,削弱民众对城市管理者的认同。
解决停车难需多方合力
如何缓解停车难问题,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中,63.4%的受访者期待改善停车设施,增设立体停车场等新型停车方式,60.7%的受访者建议发展停车场智能系统,提高停车场利用率,55.8%的受访者期待办公和住宅区停车空间错时段共享,49.1%的受访者建议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开辟停车区域,35.3%的受访者建议将停车场修建纳入市政交通等综合规划,25.7%的受访者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施。
针对上述调查,不少网民称,解决停车难,必须多方施策、多策并举,发挥市场之手的调节作用,同时科学合理增加停车场有效供给以及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将智慧停车纳入城市规划。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科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停车设施工程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政策引导,推动技术进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缓解“停车难”问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在进行立法管理的制度设计,并逐步开始进行实践。
汪广丰指出,缓解停车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针对病症、找准病因、立足根本、精准施策,在源头上控制停车需求的过快增长,综合发力,整合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
他认为,首先应当优化城市布局,改变汽车高密度聚焦状况,提供化解城市病的骨架支撑。构建大都市区格局,推进区域融合发展。以交通体系建设和精细管理为重点缓解城市拥堵和停车难。构建区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注重职住平衡的规划建设和生产生活服务交融的城市管理;践行绿色出行,以轨道交通为重点落实公交优先。
再者要科学编制城市静态交通规划。将停车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加强规划管控。新、改、扩建的城建项目配建停车泊位必须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其次还要精准地管理交通。一是实行差异化停车管理。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静态交通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和经营性泊位周转率。三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按规定配建停车场、侵占挪用停车场以及车辆在中心城区乱停乱 放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停车秩序。
关于规范化管理停车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赵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马路边一般是解决临时停车需求的,不能允许在路内乱停车,而要鼓励车主到正规停车场停车。“而且对于路内停车单独依靠警力进行管理是不够的,可以采用特许经营或违章停车执法权外派,将路内停车收费管理做到实处。比如深圳通过人大立法,将停车执法权外派,外派后专业公司可以介入,通过拍照上传等方式,将违章停车曝光”。
记者了解到,很多地方针对停车问题也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此前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该条例对北京市机动车停车坚持有偿使用、共享利用、严格执法、社会共治,并对停车管理、停车收费等内容作出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