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普法人唐强:“我是法律搬运工”

  他厚积薄发,在普法实践中默默总结;他善于思考,在提高普法实效路上默默探寻;他勇于实践,在追求普法实效性上踏实付出。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苗木交易重镇。在这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者在集贸市场向群众散发普法材料,或者在中学的法治课堂授课,抑或是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沟通交流。

  他就是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皂户李司法所所长唐强,一个有想法,善于总结,敢于创新和实践的年轻人。

  在唐强的努力下,5年的时间里,皂户李镇的普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经验做法多次见于报端和自媒体。唐强本人是关爱明天优秀法治辅导员,也是感动滨州2017年度人物。而他自己更喜欢别人叫他法律搬运工。

充分调研 普法问计于民

    

  刚开始接触普法工作时,唐强一头雾水。

  他想,自己不懂,那就按部就班,别人怎么来自己也怎么来吧。于是,他走上街头集市,分发普法材料。但当看到自己辛苦打印出来的材料被群众随手扔到街头时,唐强明白这是在做无用功,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那时,唐强就想,这样的现状一定得改变。

  如何普法?唐强认为问计于民必不可少。在几年的普法实践中,他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普法到底是给谁普法,结果肯定是老百姓,那老百姓又需要什么形式的普法,当然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在“六五”普法结束之年,“七五”普法开局之年,唐强便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走村入户,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寻求群众的意见。为了能见到更多的群众,唐强连续多天都是晚上到群众家里去,面对面与群众聊,听取群众的意见。

  通过走访占该镇总人口的5%左右人口,唐强与队友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也获得大多数群众中肯的意见。

  有的群众说得很实在,“大伙都忙着挣钱了,除非家里遇到事,没事真的很少自主学法!”有的群众建议,“你在我们村小卖部门口贴点宣传标语,经常换换内容,看的群众会多一些。”也有的说,“法律培训班我觉得不现实,群众都在家看电视了,又不是必须学。”“我觉得案例比较好,中央12台的案例我经常看。”

  有了群众的意见,唐强的心里有底了。

    

法律标语 接地气易上口

    

  调研中,唐强发现,老百姓自助学法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因此,传统的大集普法、散发传单不是很有效。在农村,像“深入宪法宣传”“尊老爱幼是美德”这样的口号对于群众而言,内容枯燥,带来的普法效果也微乎其微。

  “让普法走下神坛,能做到接地气最好!”唐强认为,要对传统宣传标语做出调整和改变,应更加注重法律标语内容的宣传以及视觉的冲击力。

  在这样的思路下,唐强制作了一系列接地气、易上口的法律标语。如“你若守法,便是晴天”“不把老人养,牢门为你敞”“撸起袖子学法吧”。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强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喷绘标语期间,许多过往群众都驻足观看,并且有的群众还“亲自上阵指挥”,告诉工作人员应该如何修改标语才能有新意。

  为了让群众每天都能看到法律标语,唐强选择了群众每天都能接触的垃圾桶作为载体,将垃圾桶喷绘上法律标语,让群众在不自觉中耳濡目染,学习法律。这样的做法解决了群众学法律自主性差的问题,有群众说,天天都看到,想不学都不行。通过1年的努力,全镇74个自然村,镇驻地主要街道都会看到唐强和工作人员编制的法律标语。

    

精准普法 关注未成年人

    

  2013年,唐强来到皂户李司法所工作以后接触到大量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其中有一起典型案例是该镇7名学生殴打同学致死被判处刑罚。“该案毁的不仅是8个家庭,更是8个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他为这些未成年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这些未成年人有的是单独犯罪,有的是团伙犯罪。当看到他们刚踏出校园之门便进入监狱之门,唐强心痛之余也开始思考。他说,青少年普法刻不容缓。早一天开展有效普法,可能就会杜绝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拯救一个未成年人。无形的使命感,让唐强下决心必须抓好青少年的普法工作,创新青少年普法的形式。

  还记得第一次接受皂户李镇中学邀请时,唐强就在法治报告会上向全校师生进行普法宣传。然而法律岂是凭借一场报告会就可以讲清楚的。报告会的效果怎么样,唐强通过私下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报告会不过是走形式,认真听的没几个。唐强说,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2017年伊始,唐强开始精心组织编排了中学生学期法治课程表,通过与学校沟通,学校同意每周拿出专门课时用以法律教学。此外,唐强还联系政法干警、律师、法官到学校按时上课,并全程陪同,观察效果。

  2017年,唐强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定时定点地完成了既定全部课时安排,在皂户李镇中学共计组织76课时的法治课。讲授内容涉及了刑法、民法等各个领域。学期末,为了验证教学效果,唐强专门印发了调查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征询学生们的意见。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法律知识。

    

深入思考 创新普法手段

    

  “千百次的说教不如一次身临其境。”唐强说这句话用在普法上再贴切不过。那就是没有切身的体会,再美妙的法律辞藻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针对青少年普法,唐强除了自己上法治课,还积极与法院联合,将法治课开进法庭,组织师生进入庭审现场,感受庭审氛围和身边案例,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同学们都说,这样做比在教室里说一千遍“法律是严肃的”都要管用。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学生阶段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过的阶段,中学生作为学习的黄金时段,普法更不容缺席。抓住了青少年的普法,也就为明天的法治建设种下了种子。”唐强表示。

  实践证明,在中学开设常规法治课,确实可行,并且实效明显,是一种应该予以推广的好方式。

  而这种普法方式还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唐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之前有多位学生家长都曾慕名来到司法所找唐强咨询法律问题,他们的开场白也很暖人,“你给我们孩子上过课,我们孩子说你法律知识渊博,所以就来咨询了。”

  在中学开设常规法治课,在唐强看来虽然效果不错,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比如,基层教育缺乏既懂教育又懂法律的人才,东拼西借的法律教学队伍,缺乏制度约束,长期下去很难为继。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师资配备上予以把握,尽早实现普法常态化。

  现在的唐强,早已不甘心按部就班地普法。社会日新月异,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普法手段日渐赶不上形势,唐强和他的普法团队也渐渐意识到必须借助新媒体进行普法,为此他们成立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微信群,并积极注册微信公众号等新普法平台。

  普法的路到底有多远?唐强给出了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