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言犹在耳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出现过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的这些名句。嘉宾老师作了精彩解读。纳兰性德被后世名家王国维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极尽推崇。
纳兰生于1655年,正值清康熙时代。他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的大公子,文武兼优,不但22岁就中了进士,而且做了康熙的侍卫。最了不起的,是他的词在当时就洛阳纸贵。但非常可惜的是,他30岁刚过就病逝了。
百度上说,纳兰性德安葬的家族墓地,位于北京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的一处台地上。
这个介绍对我极有吸引力。因为,我的家乡昌平区阳坊镇,离皂甲屯不足15里。焉能不前往看看?
现在京郊村村通公路,交通很方便。退休了,又有空闲。我去的那天,没费周折,就进了村。严格地说,纳兰的墓地,是在与皂甲屯比邻的永泰庄。
书上记载: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
但村人告诉我,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纳兰家族墓地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顺着村人所指,望向村西,纳兰家族墓地了无痕迹,早已化作耕田!
村人见我大失所望,安慰说,村里保留着纳兰家庙,不妨看看。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不虚此行。
但这座家庙同样令人失望。虽然门口立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里面却是破败不堪。除了一座小小的类似钟鼓楼的建筑尚有模样,其余大小房舍,都已是断壁残垣。蒿草满地,且空无一人。好不凄凉!我边走边想,市级文保单位“保护”成这样,真是见所未见!
出了家庙,在一处拥塞的胡同里,见到一座清代高台戏楼,破旧但不失巍峨。可惜地点太逼仄,已难于演戏,更容不下看戏的人。有关纳兰及其家族的踪迹,只在街道两旁的墙壁上,画着一些旧时图案和纳兰介绍。据说不远处新修了一处纳兰纪念馆,但除了几本纳兰词外,无甚实物。
我同一位晒太阳的老妇人闲聊。她对纳兰性德一无所知,倒是对八一厂来村里拍电视剧印象深刻。甚至记得陶玉玲扮演的剧中人。
那真是一次失望的寻访,连仅有的“纸上印象”也破坏了。
上庄循路找明珠,
野草蓬蒿祖庙芜。
老妇生疏旧朝事,
街墙画写纳兰书。
中国诗词大会已连办三季。每一季都反响强烈,大受欢迎。这当然是大好事。好的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使老百热爱经典文化?使“阳春白雪”也能亲近“下里巴人”?就像白居易的诗能够妇孺皆知那样。像纳兰这样的词人,不应该只出现在诗词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