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校园“减负”之重
今年全国两会,减负问题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关注。减负,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每每提起依旧牵动人心。
事实上,减负问题最早可以追溯至195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几十年下来,从国务院到教育部,曾多次出台减负文件。
但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校内在减负的同时,围绕择校竞争应运而生的教育培训机构迅猛发展,使学生们的负担转移到校外,“减负”产生了实质上的变化,也越减越重。
“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到校外培训机构时如是说。
今年,为了给学生真正减负,教育部再打出组合拳。2月13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2月23日,公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生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为义务教育“择校热”降温;3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重拳之下,能否真正让学生和家长皆“减负”,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报道详见02、03版
策划人:任文岱
执 行:赵春艳 邵春雷 任文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