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作为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霄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流过泪,也欢笑过,做过很多别人不理解的事,也被别人骂过。但有一点他始终牢记,那就是作为党员和村里的“领头雁”,要一心用在工作上,要为老百姓做实事。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新代表。说实话,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肯定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心情也很激动。”

  315日,在代表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建伟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基层代表来自农村的可谓少之又少,这让王建伟更觉肩上责任重大,他说今后要把工作干得更好。

  

化解矛盾不出村

  “我们的老百姓跟我讲过一句话,到你这里如果解决不好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只能通过司法途径。”在霄坑村,村民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和纠纷,用打架和吵闹的方式来解决早已成为过去时。现在他们遇到相互之间不能解决的事情都会给村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王建伟打来电话。

  只要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村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就会第一时间帮助调解,做到问题不出村,95%以上矛盾的解决基本上化解在基层。

  即使是遇到需要法律来解决的纠纷,村民也都能做到先到村里讲过之后,再一级一级地反映。村民告诉王建伟,与其越级上访不如直接到你这里来解释到位,如果不能解决,再通过打官司等其他渠道来解决。

  “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普法!”王建伟表示,要加强对农村和基层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辅导。如涉及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文明乡风这一类的很多具体的法律,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

“要想做好法治宣传,以案释法效果不错!”在王建伟看来,普法也需要专业的人才。他建议司法部门跟其他部门在农村多宣讲法律知识,尤其要多宣讲一些鲜活的事例。老百姓非常愿意听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容易受教育。在霄坑村,如果谁违反林业法的相关规定,接受罚款或者处理,王建伟就会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或者党员会上去讲:他因为什么违了法,又为什么要处理他。这样听到的村民就知道,下次如果再这样做,同样会受到处罚。在霄坑村,反面教材要讲,警示他人;正面的典型也需要讲,进一步弘扬正气。

  每一年,霄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调解60多起矛盾纠纷,而经王建伟之手调解的纠纷就有20多起。这些纠纷包括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山林纠纷、家庭矛盾,以及村民和村集体之间的矛盾。而每有矛盾发生,王建伟都不会让矛盾双方多跑路,他主动上门调解的结果是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现在当地的社会治安和民事调解一直都保持在很稳定的状况。

  在王建伟的带领下,霄坑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霄坑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国家级的荣誉和表彰就有十项。王建伟本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党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为基层发声

  在全国两会上,王建伟立足基层,围绕着环境保护、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自然林保护和林业幼林抚育,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四个建议。

  在关于禁止(限制)使用陶瓷作为酒类饮料包装器皿的建议中,王建伟调研后发现,陶瓷器皿一旦烧制成型变成包装垃圾无法进行第二次回收再利用,废弃填埋后虽对环境没有太大的污染,但会造成填埋土地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的巨大浪费。另外,陶土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该合理利用。为有效节约资源消耗,他呼吁尽快制定白酒行业包装国标,提倡(统一)采用玻璃容器作为白酒类第一层包装容器。

  在关于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产业带动的建议中,针对大多数乡村集体经济依然十分薄弱的现状,王建伟建议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对村集体企业的扶持、引导,还要引导扶持有条件的村社集体抱团发展。

  在关于进一步加大公益林生态补偿力度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政策支持的建议中,王建伟表示,现行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森林抚育投入成本较大。为推进林业继续发展的造林政策,在公益林方面,他建议国家完善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在森林抚育政策上,他建议国家加大投入。

最关注乡村振兴

  王建伟所在的霄坑村是典型的山区,山高林密。远自宋朝开始就盛产绿茶。现在茶叶也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知名度很高。值得一提的是,霄坑村的茶叶是国家最高品质的有机茶。它不以数量而以质量取胜,在生产过程中从来不用化肥和农药。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霄坑村一直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更要按照中央政策来做,方向更明确,我们做得也更有信心了。”王建伟告诉记者。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都重点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农村的发展。王建伟在重点关注的同时也表示,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和老百姓息息相关。这些惠民政策都很好,要把会议精神和精髓带回去宣传给基层的每一个老百姓,让他们更多了解国家政策、大政方针。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带头人,在这个位置上就应该把乡村振兴这个大文章做好,把党的政策不但宣传好,还要落实好,把乡村建设好,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王建伟说。

  

农村发展谋新路

  

  自1992年开始,当兵出身的王建伟就来到霄坑村工作,他当过会计、出纳,当过民兵营长,做过共青团的工作。2003年起担任霄坑村的村委会主任,2008年开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可以说,霄坑村见证了王建伟的成长之路;而王建伟也见证了霄坑村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霄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左右。村民收入的90%来源于茶叶这一产业。霄坑村每年出产14万斤茶叶,产值达到上千万元。此前,霄坑村以林茶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末,村两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调整产业结构,以茶为主。

  据了解,霄坑村共有400多户,1600多人口,面积52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就是自然保护区。基于此,下一步王建伟准备加强乡村基础建设,按照茶旅结合的方式将茶叶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来推动乡村发展,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谈及作为霄坑村领路人的感受,用王建伟的话说,那就是酸甜苦辣都知道,流过泪,也欢笑过,也做过很多别人不理解的事,也被别人骂过。但最终有一点他始终牢记在心,那就是作为党员,作为村里的领头雁,要一心用在工作上,为老百姓做实事,而且要把事情做好。在这一点上,他把责任和荣誉看得更重要。

  王建伟认为,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急需的是人才,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保障和支撑。他说,在农村,很多村民都去大城市发展,农村的人才很少,能留下来的就更少,村级组织特别希望能把高校人才,尤其是对口人才都引进到村里来。因此,在安徽代表团发言时,王建伟也建议国家能对来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给予后勤保障和优惠措施。同时村级组织也能够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关心,让人才能够安心留在村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全国两会期间,王建伟就已经开始在心中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到今年清明前后,也是霄坑村茶叶上市之时,宣传和落实两会精神的同时,也要把霄坑村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细化和安排。到那时,他将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