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关注基层民生和警察权益保护
3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中队副中队长杨蓉向本社记者展示了她的“掌上警务室”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可以实现网上征集、快速回复、互动留言等功能,便于把战友、群众的建议带到会上。
由于长期负责当地社区警务工作,每天同群众打交道,杨蓉对基层工作非常了解,她深有感触地说:“民警不仅要敢于执法,还要善于执法,要让群众感到有尊严、很温暖。”
首创全国“掌上警务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面对纷繁的社区警务工作,传统的警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平安的新期盼。
社区警务室作为社区民警与居民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如何与时俱进地为群众服务,是杨蓉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2年,太原市出现第一个警务室——金刚里社区警务室,作为百姓的帮扶平台,这间警务室的大小事情全部由当时31岁的民警杨蓉一手操办。
2007年,金刚里社区警务室被太原市公安局命名为“杨蓉警务室”。直到今天,杨蓉仍然坚守在最初的岗位上,她已为金刚里社区默默服务26年。
2017年,杨蓉又首创全国“掌上警务室”模式,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警务工作相融合,打造出社区警务新模式。
在金刚里社区,随处可见“掌上警务室”二维码。居民张彩霞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扫描了二维码。“房屋出租要谨慎,出租房屋要到派出所备案,防止在逃人员入住……”张彩霞房屋正要出租,她赶紧去备案。
记者了解到,“杨蓉掌上警务室”抓住群众手机不离手的特点,探索“互联网+”与基层传统警务工作相融合,将社区警务推入“掌上时代”。“杨蓉掌上警务室”不同于微信群、公众号、QQ群,而是依托微信小程序专门为社区警务工作开发,针对警民沟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云服务、大数据、地理信息LSB等多种“互联网+”核心基础能力而建设。
“凭借移动终端开发优势,打破政府信息孤岛,简化了警务办事流程,让民众感受到指尖即可办理警务,不仅提交了办事效率、节约成本,而且促进警民和谐,实现惠民和惠警双赢效果。”杨蓉坦言。
过去,居民办事要跑到警务室看社区动态,了解办理警务的手续。有的居民为办一件小事,甚至多次跑到警务室询问,并抄写相关资料。
“现在居民只要会使用微信,扫码访问 ‘杨蓉掌上警务室’,就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了解警务办理、社区活动、警情通报、安全防范等信息。”她说。
此外,警务人员可以通过“杨蓉掌上警务室”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及时听取居民意见,还可以将党建文化、社区活动、警情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居民。比如,过去发现一条警情,民警会挨家挨户上门提醒,现在通过该警务室几分钟内便可传遍社区。
记者打开“杨蓉掌上警务室”看到,模块中的“阳光警务”,通过社区风采、安全防范、便民服务、汇报工作、社情民意等子模块,畅通信息渠道;交流模块中的“警民家园”,通过建言献策、唠唠家常、好事帮帮、贺卡祝福等子模块,提供咨询服务,答疑解难;功能模块中的“警务助手”,通过每日汇报、内容审核、建言献策、警务回访、文章发布等子模块,丰富警队生活,提升警员素质。
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杨蓉提交了《关于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的建议》,在她看来,“袭警损害的不仅是民警个人的合法权益,还会直接降低公众安全感。”
虽然刑法修正案(九)中增加了对暴力袭警的惩罚条款,但在调研中,杨蓉发现此条规定存在保护性缺失。
“执法不被尊重、遭遇阻挠甚至暴力抗法,是不少人的切身感受。小的诸如被撕扯警服、打飞警帽,大的被拳脚相加、汽车相撞等。”
杨蓉在对山西、河北部分基层公安机关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和组织的支撑,有的基层民警甚至产生执法畏惧情绪,有事不愿意去处理,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在面对复杂疑难环境时,不敢担责,畏首畏尾。
对此,杨蓉建议,加快袭警罪的立法步伐,让立法真正走进基层,了解袭警罪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立法背景、立法内容、范围、程序、法律责任、执法要求,加快步伐,推进袭警罪以单独罪名入刑法,加快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刑法。
“在袭警罪以单独罪名入刑法前,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妨碍公务罪作出立法解释,对袭警行为所涵盖的范围作出明确说明。同时,请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就袭警问题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规范袭警行为的定性及量刑等。”杨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