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代表委员座谈“女童保护”
呼吁建立儿童防性侵机制
本报讯(记者汤瑜) 3月2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与凤凰网公益联合主办的2018年“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在京召开。多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聚焦儿童保护问题,呼吁促进儿童防性侵机制建立,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完善。
座谈会上,“女童保护”发布了《“女童保护”2017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据“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78起,平均每天曝光1.04起。此外,报告称,男童被性侵现状同样不可忽视,也更具隐蔽性;由于相关法律缺失,维权面临更大的困难。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侵害儿童的罪犯惩罚力度太弱,只有严刑峻法才能遏制侵害儿童的犯罪,否则犯罪者永远不会主动止步。关于防范儿童性侵问题,在农村领域难度更大,尤其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概率更高。他表示,今年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方面,在儿童尤其农村女童方面,会提更多的建议,让更多孩子能够幸福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表示,性侵犯罪人员重犯危险程度比一般违法犯罪人员更高,所以隔离时间更长,需要监管限制更多,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适性做法。对于全面探索实施的难点,他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又呈现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梯度发展的格局,“真正做到信息公开、筑起防火墙有难度,这也是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少在发达城市首先要做。”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丽行公益慈善会发起人刘丽表示,对于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应该加强教育宣传,让他们意识到自我保护。“对于儿童性侵问题,防范教育要胜于事后补救,因为事情发生之后,即使犯罪人员得到法律的惩治,但是受到伤害的是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等方面会无法避免地受到影响。”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表示,性教育是从儿童一出生就要开始的,但很多家长对性教育、防性侵教育缺位,甚至对网络儿童色情问题也没有认知。“传播网络儿童色情、实施猥亵的人,可能他们成长过程当中就有问题,比如受到虐待、暴力。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应该要探索开展家庭学科。”
上海闵行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杨珍介绍了上海闵行区对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禁止的实施经验,她表示,闵行区综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教师法等相关条文,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探索建立限制、禁止从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