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引领和繁荣法学研究的排头兵

  编者按:228日,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服务大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法治保障。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为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重要契机。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治保障。

  回顾2017年“改革年”“整改年”“落实年”的历程和成就,迎接新时代,聚力新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创法学会工作新局面。

 

 

  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学理论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和法治文化创新,促进法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转化,是中国法学会主要任务之一,研究部是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业务部门。去年以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和《中国法学会改革方案》,下大力气切实提高法学研究的政治引领功能,增强法学研究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让法学研究回应新时代使命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历史判断。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做好法学会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法学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研究部即根据学会党组的部署,发布了中国法学会“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专项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重点专项课题的设置是中国法学会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发挥中国法学会对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群团组织政治性的具体表现之一。课题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新时期新任务,拟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研究”“新时代法学研究的新任务”“完善合宪性审查的制度和机制研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精准脱贫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法治保障研究”“国家监察立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研究”等9项极具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选题。

  此次重点专项课题招标,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共收到82份课题申请书。申请人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法律实务部门,相当一部分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丰厚的学术积累。这既说明法学法律界正在迅速掀起学习、研究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也说明中国法学会以课题为抓手的政治引领和学术引领功能日益凸显,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让法学研究紧贴新时代脉搏

  法学研究应当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很强的前瞻性,必须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和可能面临的问题积极作出研究和回应。学者基于个人研究兴趣和专业的限制,可能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及新趋势,缺乏学术敏感性。中国法学会引领和繁荣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关注、研究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去年以来,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密切国家发展新战略新部署、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精心设计研究选题,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例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回应中央关切,加大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比重,设计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党内法规制度解释问题研究”等选题。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法治建设实践的紧迫需要,设计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研究”“国际刑庭恐怖主义犯罪审理实证研究”“反恐斗争中我国安置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金融领域反腐败问题研究”“金融领域新类型犯罪研究”等选题。及时回应新技术发展引发的法律问题,设计了“人脸识别系统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无人机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等选题。重视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设计了“公民信息安全与公共视频监控法律问题研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实证研究”等选题。

让法学研究挖掘传统文化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源头是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研究部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者希望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在注重对策性研究的同时,也能更加关注基础研究,尤其是对传统法律文化和传统法律制度的研究。调研还发现,部分基础学科能够获得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很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学者的研究热情,而且不利于基础理论研究出优秀成果。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部向学会党组建议在招标课题中增设“基础研究激励项目”类别,加大对传统法律文化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该项目采取自拟选题申报、通过专家评审后备案、鉴定等级良好以上的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方式,相当于购买研究成果。2017年将“基础研究激励项目”的申报限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文化、法制史学方向,立项总数控制在4项内,按成果鉴定等级确定最终立项数,每项支持经费10万元。这一新型课题类别的设计,得到了广大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让协同创新成为法学研究新动能

  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法治智库的时代功能、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把研究会建设成为新型法治智库,为推进研究会与法律部门、法学院校的合作研究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研究会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会完成好中国法学会年度重点委托课题,截至2017年,中国法学会已经在财税法治、网络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刑事司法改革、民事司法改革、创新驱动法治保障、海洋安全、民法典编纂、法治评估等15个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专门领域分别组建“法治研究方阵”,支持相关研究会联合在相应领域研究实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实体性科研机构(即“研究会”+“法学院”模式),充分发挥研究会的人才优势和实体性科研机构的组织优势,创造性地推进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开展重点委托课题研究,共同打造智库型高端论坛。

  2017年,15个研究方阵集中优势力量,很好地完成了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的重点委托课题,围绕环保税立法与税收征管法修订、互联网金融犯罪、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改革、简政放权与法治政府建设、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职工培训法律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责任制重大问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调整与构建、海洋基本法立法、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和方式、民法典编纂中的重大问题等党和政府关注、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高水平的研究工作。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研究会与高水平法学院校协同研究、联合攻关的独特优势,为法学研究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法学会2017年度重点委托课题继续委托给每个研究会一项研究课题。各方阵的研究选题均经中国法学会党组审议通过,确保选题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研究解决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司法权运作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金融安全法治建设、民法典编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生态环境修复法律机制、劳动法现代化、网络平台责任等法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从源头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研究工作正在推进中,计划在2018年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让理论研究植根法治实践新沃土

  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也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影响,提出新的要求。法学理论研究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深深植根法治发展实践,才有可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适应和推动法治实践。

  为落实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中国法学会工作要求和陈冀平书记多次强调的“把理念思路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现代科技应用和法律制度完善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20178月,研究部组织近30位专家学者赴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开展“对话司法大数据”实践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得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公安分局、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通过实地调研,法学专家学者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流程得以近距离接触与观察,对公安机关一线信息化办案有了直观的认识,增进了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的沟通,对提高法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调研拓宽了对基层法治实践了解的深度,对于法学研究颇有启发。活动之后,研究部还根据专家意见向北京市公安局发出建议函,提出了不少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此,北京市公安局表示,此次调研活动有利于推动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科学化、法治化。专家学者和北京市公安局均表示,希望中国法学会今后多组织这类活动。

  研究部将常态化开展此类调研活动,为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沟通与理解,为找准法学研究着力点,推动法治实践,合力建设法治国家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