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法学会举行法学研究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座谈会
着力提高法学研究供给质量和效率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胡铮) 近日,浙江省法学会举行法学研究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座谈会,各成员单位互通信息,交流情况,探讨今年浙江省法学研究的重点方向。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武鹰以及浙江省法学会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浙江省法学会在每年年底或年初,都会召开这样的座谈会,听取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开展法学研究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共商年度法学研究重点。据介绍,法学研究合作机制自2009年建立,旨在加强浙江省内法学教研、法律实务各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和成果共享,共同促进浙江法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召开此次会议之前,浙江省法学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部署和“法治浙江”建设要求列出了年内重点选题大纲,下发给各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和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征求意见。
在座谈会上,浙江省委办公厅法治处、省委政法委、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协社会法制委、省政府法制办、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和省社科院等合作机制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去年的法学研究工作和成果以及今年的法学研究重点,并着重对今年浙江省法学会的法学研究方向建言献策。
与会者认为,今年浙江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放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法治建设经验研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法治保障、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带一路”统领下浙江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法律问题研究、浙江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保障研究、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法治保障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浙江建设法治保障研究、海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浙江样本、互联网法治的浙江经验、浙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法治保障等课题上,既紧扣浙江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又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法学研究对法治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浙江省政府法制办立法一处处长楼戬认为,像“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及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都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研究课题的落脚点可以细一点,切口小一点,更便于深化。通过深入研究,构建政策落地的保障机制。
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许洁提出,浙江的法学研究要走在前列,在法学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关注海外利益保护的法治保障问题以及互联网跨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还要处理好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浙江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备案处处长刘永华提出,人大立法每个项目都是法学研究课题,立法过程中应加强与法学会的合作,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建议浙江省法学会与各级司法部门建立常态化、多方位、互动性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加强法学研究平台建设,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在强化会员管理的同时,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会员服务,建立更加广泛的参与机制。
浙江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牛太升表示,省法学会会将合作机制成员单位所提建议和意见整理提炼,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意见。比如针对某个法治建议的目标,确定课题,组织论坛等活动,与法学研究结合起来,整合资源一起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成果转化。
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指出,这次会议,分享了研究信息,找到了共性的课题,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完善了年度课题,进一步密切了相互关系。通过法学研究合作机制这个平台,省法学会能及时掌握成员单位的法学研究动态,有利于迅速落实省委、省政府布置的任务,做到法学研究资源及时配置,提高研究效率。
陆剑锋强调,要着力提高法学研究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法学研究供给体系更加适应法治实践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强法学研究对法治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合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除每年召开工作座谈会外,还可以通过动态信息、研究规划、项目合作等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实现资源整合,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