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法学会“八大法学论坛”服务国家战略
上海市法学会着重举办“八大法学论坛”,着力凝聚上海市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共识和智慧,为一系列国家战略在上海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沪研) 2017年12月16日,上海市法学会成立“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会,并举办首届“一带一路”法律高峰论坛。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思维”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保障路径”议题开展研讨。
在过去一年,上海市法学会着重举办了8个这样的论坛。这些论坛围绕“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在上海的实施,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凝聚上海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共识和智慧,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丰富的法学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在上海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近日来,上海市法学会对去年八大法学论坛的成果进行疏理总结。
聚焦“八大法学论坛”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在上海实施,上海确立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定位。
“法学研究如何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围绕‘五个中心’,是上海市法学会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命题和课题。其中尤其是要通过法学研究为改革发展的制度供给提供智力支持。”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始终秉持‘立足上海、研究上海、服务上海’的研究宗旨,谋划跨界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平台和机制,主动探索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制度创新模式。”施伟东表示。
上海市法学会为此做了专门调研和精心准备,最终确定以举办八大法学论坛的方式来实施。其中年初定了七大论坛,后来根据“上海2035规划”提出的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又增设了“一带一路”法律高峰论坛。
其他七大论坛分别是:上海金融法治论坛、上海航运法治论坛、上海司法论坛、中国自贸区法治论坛、上海科创法治论坛、基层治理法治论坛和上海青年法学创新论坛。
“学会以前每年都举办多场大型学术论坛,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的经过多年举办,也形成了‘品牌’。像上海金融法治论坛已连续举办了9届,上海航运法治论坛有8届,中国自贸区法治论坛也连续举办4届。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些论坛已经无法涵盖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题,论坛影响力变弱,有演化成‘自娱自乐’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聚焦八大论坛,着力举办高质量的论坛。”施伟东表示。
上海市法学会选择论坛合办单位也有考量。“根据资源禀赋、研究力量,我们与不同院校合办,尽可能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上海市法学会研究部负责人张志军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找准主题,论坛就成功了一半”
今年初,上海市法学会请来八大法学论坛合办院校负责人以及上海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起研究制定各论坛主题。
“论坛成功的关键是研讨主题的选择准确精当。可以说,找准了主题,论坛就成功了一半。为了办好每一个论坛,我们在确定主题时,都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反复比较,从多个方案中作出最优的抉择。”张志军说。
上海市法学会确定这八个论坛的主题,除了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委市府中心工作,还坚持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问题相结合,坚持实务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比如,2009年第一届金融法治论坛就是时值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后创办的,主题是“金融发展与法治建设”。在筹划第二届金融法治论坛主题时,上海市法学会首先对市领导在首届金融法治论坛的讲话精神一年来的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多次组织来自高校等理论部门和来自法院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应对现实需求作为论题筛选的标准,立足宏观,站高望远,优化论题;并走访了论坛的合办单位,直接听取市金融办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确定的主题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实践证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按照这一做法,第三届至第九届金融法治论坛的主题分别是“新兴金融:挑战与规范发展”“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法律保障”“财富管理与金融法治”“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法治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法律制度——新常态、新秩序、新规则”“金融创新与交易安全的法制保障”和“新时代与金融法治建设”。围绕这些主题的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有的论坛主题根据形势变化会及时作调整,如党的十九大后举办的‘一带一路’法律高峰论坛的主题就做了调整,以体现法学会研究的导向性和引领性。”张志军表示。
论坛汇聚真知灼见
上海市法学会实行开放式办论坛,每个论坛都邀请上海市内外专家学者参与,有的还举办论坛征文。
在2017年12月9日第九届上海金融法治论坛上,就有200多名来自全国法学界、经济学界、金融实务界、监管部门的专家学者,以“新时代与金融法治建设”为主题,围绕国家战略和金融法治建设、投融资中的法律问题、金融科技与法治、不良资产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党的十九大后中国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制度,提升金融法治水平,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新的贡献。
2017年11月,第四届中国自贸区法治论坛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精神,以“全面开放自贸区的法治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视角下的自贸试验区法治建设”和“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港区法治建设”两个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对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出建议。
2017年10月25日,第八届“上海航运法治论坛”以“‘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航运法治发展的新趋势”为主题,聚焦和回应“一带一路”建设对航运法治的新要求,深入探讨国际航运中心的立法、司法、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共同谋划航运法治服务与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和方法。
2017年10月22日,第二届上海科创法治论坛以“科创与法治:新技术、新业态、新思维”为主题,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与适用”“大数据时代共享经济的法治规范和发展”“云服务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上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等议题,为助推上海市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改革部署献计献策。
2017年6月16日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司法论坛,旨在支持和服务上海司法改革,及早应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司法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应用型研究。这次论坛以“监察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为主题,分析总结了上海市三年来的司法改革探索,认为监察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需要整体把握和推进;上海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有前瞻性。司法改革的上海经验就是专业化、去行政化。上海的改革做得细致、全面和协调,是可以复制和借鉴的经验。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和即将展开的监察体制改革都是国家权力结构的深层次调整。
2017年9月28日,第二届上海基层治理法治论坛围绕“基层治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主题,深入剖析基层治理民主协商机制及运作模式、基层治理参与主体角色定位与协作机制等问题,探寻基层治理建设问题,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提出改革基层治理方式,拓宽基层治理路径,构建协商共治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构建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以及创新社区矫正模式、提高基层治理实效等建议,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许多研究成果。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给司法体制改革、为全国政法机关探索司法运行新模式、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的背景下,2017年12月23日,第三届上海青年法学创新论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司法前沿”为主题,分析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现状,围绕司法大数据、智慧审判、智慧检务等实践,提出司法人工智能科技前沿与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法治问题和对策。
提供高质量的法学研究成果
张志军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近年来,这些论坛吸引了市内外相关领域的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广泛参与,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除了出版论文集,进行专题报道或者举办后续系列讲座等以外,主要是为实务部门工作、领导决策、立法工作等提供参考。除以简报、信息形式报送成果外,还以“专报”向国家相关部委、上海市领导、相关部门等呈送。
影响广泛的是2014年和201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实施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和《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都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航运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制度和经验。
近日来,上海市法学会对去年八大法学论坛的成果进行疏理总结。“我们将成立上海市法学会决策咨询研究小组,对论坛以及其他学术活动成果进行再加工,力求拿出高质量的成果。”施伟东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小组成员将由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旨在使法学研究更有效率,更有行动力,加速成果转化,实现最大价值。
新的一年,上海市法学会已拿出论坛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减少一般性论坛,以法治文化活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精心策划,继续办好若干规模大、影响面广、质量高并有品牌效应的论坛;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小范围的深度研究活动上。
“要充分发挥上海市法学会决策咨询研究小组作用,深化法学研究成果,形成高质量的报告,努力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智囊团’‘思想库’,争做全国法学研究的排头兵。”施伟东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