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应有的格局与情怀

  该书通过“律师的模样”“走近青年律师”“进阶之路”“往返间的情怀”四个部分描绘了作者心中律师应有的格局与情怀,并邀请资深学者、律师、媒体工作者对“律师应是怎样的人”进行了讨论。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

  有人说律师应是收入颇丰的高薪金领,有人说律师应是捍卫权利的法律使者,也有人说律师就是为坏人辩护的无良说客。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六世》中,主人公狄克高呼:“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光所有的律师。”

  “90后”博士研究生赵青航也曾对律师这个职业充满无限遐想。通过司法考试、顺利成为执业律师后,随着办理的案子越来越多、认识的律师同行越来越多,赵青航逐渐对律师职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遂出版了《律师应是怎样的人》一书。

  该书编辑赵宏在推荐该书时说:“律师应是怎样的人,这是一种职业思考,是一种人生思考,也是一种社会思考。本书以这三个维度,以攀谈交流般的文风,将作者的思考、感悟娓娓道来。”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征途,赵青航可谓一直在跑步前进。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律所工作,执业三年后又前往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赵青航说,他喜欢学术研究。在本科就读阶段,他就出版了独著《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研究——以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为素材》。截至目前,他已经出版了专著两部,主编、参编图书各一部,发表了40余篇论文及案例分析。

  但是出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证主义精神,赵青航在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家乡杭州,做了一名执业律师。

  “我很享受律师工作时刻带给我的实践真知以及相伴随的挑战感。”如今,又回到校园继续求学的赵青航谈起自己的律师执业经历,仍然回味无穷。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全书共15万多字,以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律师的模样”“走近青年律师”“进阶之路”“往返间的情怀”。本书开篇,还邀请了18位资深学者、律师、媒体工作者针对“律师应是怎样的人”进行了讨论。

  经过深入探讨和反思,赵青航说:“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应该是专业、敬业的,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政治情怀的,享受工作乐趣并懂得劳逸结合的……青年律师更应是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富有爱心且不过分计较得失的……”

  赵青航说,只有这样,律师群体才能向公众持续传递正能量,从而获得更好的口碑,社会形象才会越来越正面。

    

收录了多篇整理成文的讲稿

  

  赵青航自诩,他是一位往返于律师职业与法律学术之间的青年,热衷于学术研究,却不敢离开实践妄谈理论。

  “在从事律师工作的日子里,我依然坚持每天浏览中国法学创新网,坚持阅读每一期的《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感受学术的专业氛围。到清静的大学校园兼职授课,在科研机构从事课题探索,是我乐此不疲的。”

  近几年,赵青航在大学里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了《商务法律基础》《行政诉讼法》《合同法》《法学方法论》等课程,并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学生们穿插讲授关于律师职业的相关内容。

  每次课后,为了能给学生留下一些看得见的文字,赵青航都会花时间将讲稿整理成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收录在了该书中。其中,《诉讼律师的日常》《青年律师十大忌》《理论与实践的往返》等文章颇受学生喜爱。

  赵青航认为,青年法律人不仅是这些文章的受众,也应该是这本书的主要阅读群体。这些职业理念与实务技巧是他们在大学课堂上鲜能听到的,他愿意在课堂上开辟一块内容与大家分享。

  赵青航在书里谈到,法律职业伦理是中国法学教育中一个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话题。这一点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的认同,“法学教育每每追问‘如何像律师那样思考’,却很少关注‘律师应是怎样的人’。随着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日益专业化,许多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法律人就应当摒弃正常人的情感和道德考量,成为律师的过程就是脱离普通‘人’的过程。”

  郑戈表示,该书从法律职业内部视角出发,以自身职业经验和大量阅读而获得的广博见闻为素材,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律师应当如何为人的问题。法律是摈除了激情的理性,但法律人确实需要在激情的推动下去寻找和宣誓法律的理性。

律师应有社会担当精神

 

  在书中,赵青航用多个篇章描绘了他心目中律师应有的格局与情怀。他说:“我所理解的律师的格局,是指律师不应该仅是专业、敬业的赚钱机器,也不应天天围绕在顾客身边充当私人智囊。一位律师的政治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的格局。如果有格局的律师多了,这个职业就会有品格,有社会担当的精神。”

  赵青航在书里所写的律师的情怀,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认为:“律师不应成天盯住经济效益高的大案要案,还要以自己的智识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支持。”

  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逐步实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的意见》,确立了逐步实行律师代理申诉案件的制度。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的意见》赋予了律师作为中立第三方主持调解的职能。

  赵青航认为,律师代理申诉制度和律师调解制度,均体现了律师面向社会的功能,尤其是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应发挥的作用,具有公益性质。有条件的律师不应以这类业务效益低、不易办为由而有意躲避。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通读完该书后说:“‘律师应是怎样的人’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话题,本书表达了一位青年法律人对如何成为一名出色律师的细腻观察与认真思考,不囿于经验,经其内容反观标题,可以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而且努力地表达了对于律师执业如何获得尊崇,以及如何与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渴望。”

  该书的扉页上,印着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的名言:“法律职业的要求之一是,必须每时每刻同时对该职业的高贵及其深刻的问题性有所认识。”在理想与情怀之间,赵青航以及更多年轻的法律人正在思考、探索、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