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侵害民生犯罪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2017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套路贷”案件、电信诈骗案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等刑事犯罪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共办理上述案件8331424人。

  所谓“套路贷”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违约金”“保证金”“行业规矩”等各种名义,骗取被害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阴阳借款合同或者房产抵押合同等明显不利于被害人的各类合同,制造银行流水痕迹,制造各种借口单方面认定被害人“违约”并要求“偿还”虚高借款。在被害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通过讨债或者利用其制造的明显不利于被害人的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各种手段向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施压,以实现侵占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合法财产的目的。“套路贷”案件情况复杂,犯罪手法新奇而隐蔽,涉及许多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检察机关通过深入研究,厘清了“套路贷”案件的犯罪本质,并统一了办案标准,为打击此类新型犯罪提供了法律保障。

  去年8月,上海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了打击“套路贷”犯罪的全市性集中公诉,并及时依靠新闻媒体将此类犯罪案件的相关情况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有力地遏制了此类案件在该市的发案势头。2017年上海检察机关起诉“套路贷”案件58183人,法院已判决42118人。案件罪名涉及诈骗、敲诈勒索、合同诈骗、非法拘禁、虚假诉讼、非法侵入住宅等。上海检察机关充分利用当前全国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有利形势,加强与该市反诈骗中心、银行、运营商的沟通协调,共同构建了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法网,有力地打击了这类犯罪活动。

  据记者了解,2017年起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5231人,涉案金额2137万余元,法院已判决55163人。

  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大量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引发群众上访、暴力冲突等社会问题。此类犯罪在上海市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企业“恶意欠薪”行为的对象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弱势群体,此类犯罪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有损上海城市形象,也会给上海的社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为此,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加大了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打击力度,其中2015年起诉99人,2016年起诉1616人,去年起诉2022人。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有其特殊性,依法追究欠薪者的刑事责任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何通过办案保障被欠薪者的合法权益是更重要一项工作。为此,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坚持“治欠保支”的方针,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公司经营者恶意欠薪行为,构成犯罪的,实行零容忍,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将办案重点放在督促落实还款环节,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