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岩画

  皮山县督导抗疫期间,来到了距离县城200多公里、海拔3000米以上的赛图拉镇。这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区,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稀稀拉拉的柯尔克孜人家分散在喀拉喀什河谷之内。下乡检查完毕,沿着河边往回走。镇里同志说,前面石壁上有岩画,可顺道观赏一下,欣然答应。
  不久前,我刚看了一点这方面的资料,正感兴趣。岩画就是刻绘在岩石上的画作,是一种远古的艺术。新疆多岩画,大多分布在北疆游牧地区。因为创作岩画的多是牧人,而不是农人。农民天天土里刨食儿,一年到头忙个够,没那个闲工夫,也没有山石可画。牧人游牧深山,把牛羊往草坡上一赶就没事儿了,闲得无聊,拿块石头在身边的岩石上刻刻画画,于是岩画就诞生了。新疆牧区多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疆塔里木盆地多是农耕区,所以岩画较少。喀拉喀什河流域虽在南疆高寒地带,但河谷深切,气候温暖,有水草,可放牧,于是就出现了岩画。这条山沟是昆仑山区桑株古道的一部分,沿着此沟往南走100公里,有更多的岩画遗留,被称作桑株岩画,有较大影响。从体系上看,眼前这岩画应该与桑株岩画同出一脉。
  顺着滔滔的喀拉喀什河走没多远,来到一处褐色峭壁之下。第一处岩画就在这里,呈长条分布,面积大概有1米×3米。画是刻在岩石上的,反映的是狩猎场面。计有北山羊十几只,狗两三条,猎人两位。另外还有男人女人各一,男人阳具硕大,带有明显的生殖崇拜特征。每个人物和动物形象5~10厘米见方,画风古朴,高度概括,带有较明显的原始特点。还有一处岩画在喀拉喀什河支流吐日苏河岸边,距第一幅岩画约五公里。这里峡谷更窄,流水更急,而且河水是清澈的,不像喀拉喀什河浊流滚滚。岩画位于一处凹进去的浅洞之内,上有岩顶。这一处岩画真是画出来的,用的是赭红色矿物染料。天长日久,染料已深深地融入岩石,仿佛不是画上去的,而像岩石固有的图案。作品线条流畅,形象传神。内容是七八只像马一样的动物,体型健壮,但无野性,好像是驯养的动物。据此推测,这里是原始牧人的牲口圈。距这些动物一米左右的岩顶上,还有一块手印,应该是主人的手印,宣示对这些动物的占有权。
  古人创作岩画,有几种动机。一是记载重大事件,比如战争、狩猎、祭祀等。这种画作往往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吐日苏河右岸这幅岩画基本属于此种,虽然它的狩猎场面还不是太宏大。二是宣示占有,向其他人表明这片牧场、这群动物是我的,左岸这幅岩画属于此种。特别是那幅直接印上的手掌印,其意义如同现在的盖手印,具有严肃的象征性。三是表达愿望,一些岩画里刻有太阳、河水,表达了对阳光雨露、风调雨顺的渴求。特别是生殖崇拜,更是很多岩画表达的内容。无论同敌人作战,还是打猎放牧,都离不开兴旺强壮的人丁。古人生活条件恶劣,人口夭折者量大,所以多多生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右岸那幅岩画就包含有这样的元素。
  具体来说,谁来创作的这些作品呢?一部分是“专业人士”。一些家庭或部落可能有善于刻画的高手,负责记载重大事件,做出重要标识。那时还没有文字,以图画记忆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些画手便成为最早的文化人。另一部分是“业余人员”,那些闲得无聊的牧人,随手拿起一块石头,在岩石上刻刻画画,既得到了娱乐消遣,又表达了主观意愿。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刻画作品多是业余人员所为。而那些绘画作品多让专业人员来做,因为还需要配制染料,制作绘画工具,专业性较强。
  桑株岩画已为外界广知,喀拉喀什河上游的岩画,外界知晓尚少。在干旱的南疆,在高寒的山谷,这些岩画意义别具,应妥为保存,以供研究和宣传。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