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
山西运城市政法部门工作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心同向,多元共振,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平安建设的内生动力,还增加了人民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
多元共振 集成创新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人民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是新时代赋予政法综治工作的历史使命,是政法综治战线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基础活和基本功。
山西运城市政法部门工作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心同向,多元共振,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辨识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创新思维增活力,走出了不一样的法治建设道路。在法治引领方面,大家全面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将警务前移,掌握了立体化防控主动权,以科技为支撑,加强了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划小单元,大家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以调解优先,及时就地预防、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集成创新,加强了综治中心研判指挥和实战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平安建设的内生动力,最大努力地夯实了平安建设根基,最大可能地为平安运城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法治引领
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政府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是不摆架子夯实维稳责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是新时代赋予政法综治部门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应当主动扛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稳定与发展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督促,切实做到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为此,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运城市维护稳定工作制度》《运城市健全落实社会治安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了综治实绩档案,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施行“一岗双责”,主动落实述法、考评制度,把深化平安运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责任人,推动形成了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态势,推进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不绕弯子开展法治宣传。法治宣传教育是平安运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面临群众流动性大难组织、思维多元化难入角、执法部门多难集中、宣传形式单调难接受、宣传方式零敲碎打难覆盖“五难”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大家在宣传阵地上做到街头、巷头、炕头、田间地头铺天盖地全覆盖;在宣传内容上做到紧跟群众需求、紧贴百姓需要,“走下云端,接上地气,拉近距离”;在宣传形式上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法治与德治同步。总体来讲,要好理解、对“胃口”,把政策精神翻译为群众语言,让法律知识通过短剧、微型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比如,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通过“墙头诗”、垣曲法治微电影等形式宣传法治,群众乐于观看,易于接受。
三是不掉链子练就基本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平安运城建设的保证工程。当前,平安运城建设注重培养培植政法综治干部,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工作理念向运用法治方式转变,工作取向向既有秩序又有活力转变,工作着力点向深层次问题转变,工作手段向运用信息化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有力提升了平安运城建设的能力。之前,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全国性法治培训工作引领效果明显,参与的上海交通大学“法治运城建设专题培训班”工作成效明显。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平安运城建设靠法治实践出真知,靠法治实践育人才,练好基本功,做好基础活,尊重法律,厉行法治,确保了法治引领平安运城建设不停顿、法治推动平安运城建设不止步。
坚持警务前移
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这要求广大干警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下沉警力,下移警务,把“一村一警”工作当作夯实农村基础工作的平台,当作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考场,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一要明职责。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其关键在于“责”。2017年,运城市深化“一村一警”新绛现场会留下诸多启示。比如:该工作应当发挥一线驻村民警工作职责:收案了解社情民意,参与矛盾排查化解,预测预警维稳态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它的目的在于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其着力点就是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见警率和管事率。笔者认为,推广借鉴运城市新绛县公安局“十必访、十必到、十必做”“查矛盾保稳定、查隐患保安全、查案件保平安”的工作经验,可以让警察常在百姓身边,使安居常让群众感受。
二要接地气。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靠群众评判。这要求广大驻村干警要带着感情求“真”,带着问题求“细”,带着目标求“实”,率先垂范做给群众看,尽心尽责领着群众干。从小事做起,点对点为群众服务,从难事做起,用高效的便民举措,增进警民感情,夯实基层基础。靠有效的警民联手,提高治安防范水平和能力。用法治的方式,引导疏导矛盾纠纷,尽最大努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积小平安为大平安。
坚持调解优先
及早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实践证明,善不善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作用,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稳压器和重要法宝,理应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善于同矛盾纠纷赛跑,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查走在纠纷发生前,调解走在矛盾激化前,第一时间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第一时间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第一时间把纠纷解决在当地,对平安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一是态度主动。主动上心,主动上门,主动上手。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应当把平安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村、到巷、到户,主动排查隐患,主动了解矛盾,主动化解纠纷,力求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基层调解人员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交谈,让群众感受到民情有人知,民忧有人解,遇事有人管,难事有人帮。比如:运城稷山县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运城永济市的联调机制,抓住这些关键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方法多元。要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法律引导、文化疏导、道理说教等方法。运城市临猗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剑的调解“八法”,运城市万荣县的“点对点、头对头、面对面、背靠背”等民俗调解法,均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法理、情理、道理贯通融通,把法律政策、乡规民约结合融合,达到春风化雨。这是有效运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关键。
三是示范辐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榜样。与榜样越接近,心灵共鸣越响亮,对照楷模越多,形式作风越正派。调解工作要善于总结经验,借鉴推广,传导辐射。实践中,应重视品牌调解团队和品牌个人调解室建设,通过经验交流、表彰奖励,用榜样带动,用个人魅力辐射,立求调解一起纠纷,情暖多个家庭。
坚持科技支撑
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遵循,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着力点,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一要找准载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键要找准载体。运城市作为人口大市,在统筹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不懈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加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落实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加快重要部位、复杂场所和农村薄弱地区公共领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了视频监控与巡逻防控、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实践应用机制,深化了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人像对比、车辆识别、智能预警等技术融合,最大程度整合共享,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二要精准研判。精准研判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必由之路。中央综治办推动制定了社会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这是推进综治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依据。运城市紧紧围绕实践指挥,基础管控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等关键环节,加强精准式培训指导,定期评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础建设,跟踪问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加强对辖区治安形势的分析研判,查找在防范暴恐袭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中薄弱环节、突出隐患,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确保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良性运转。
三要破解难题。运城市坚持问题导向,在防范领域上,按照市委政法委部署的十个专项行动,愚公移山,步步为营,着力破解农村社会治安、校园及周边寄递物流、食药行业、非法集资、公共场所、命案防控等方面存在的漏点和难点,在防范手段上,既要推广“临猗经验”,确立治保会“四个一”模式,民调会“四化”模式,发挥“两会一队”、平安志愿者、驻村法律顾问、驻村民警与专群力量,更注重搭建治安微信群、群防群治随手拍等新载体新手段,让群众与科技联姻,成为治安防控的“千里眼”“顺风耳”。在运行机制上,运城市抓住指挥体系合成作战的“牛鼻子”,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完善扁平化、点对点调度机制,打造了情指融合、情警对接、情行一体警务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预知预警、防控风险、服务群众能力。
坚持划小单元
通过微治理提升基层自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法治,坚持实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划小基层管理网格单元,激发基层群众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能力。
一要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每个家庭都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细胞。为了解决当前社区社会治理综治网格“大而分散、管而不细”“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难题,运城市政法部门提出了“划小管理单元,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安排,挖掘了万荣县通化镇东孝原村等农村典型。该村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村有村规、巷有巷长、组有组长、巷管巷事、组管组事、村管村事的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巷,中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培育培养的运城市盐湖区东城街道等城市社区典型,探索出了单元长、楼宇长、网格长进门入户等治理经验,通过“穿针引线”,有效实现了管理治安、化解矛盾、帮扶群众。还通过基层农村多年不见的“红袖标”、平安“大喇叭”等警民互动等方式,架起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桥梁。
二要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动力。综治“网”包罗万象,综治“格”惠及民生。需要我们疏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实施综治网格精细化管理。运城市盐湖区探索的“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四级联动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网格架构上“网联网,群联群”,在社区治理上“一清二保三排查”,在网格管理上“网格名字自己起,公约章程自己定,法治宣传自己搞,两会一队自己建,矛盾纠纷自己调”,实现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自治。
坚持集成创新
发挥综治中心研判和实践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指示,平安建设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推动综治中心建设时,注重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衔接有序,指挥高效,一体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实践化运转。
一要依照“国标”建好平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两个国家标准要求,我们应当准确职能定位,精确建设任务,科学谋划,对标建设。搭建完善综治中心平台,县级综治中心突出调解平台功能,乡级综治中心突出联动部门职能,村级综治中心突出心理咨询、社区警务、网格管理功能,做到建设理念领先,工作推动率先,试点示范抢先。做到基层务实、基础夯实、基本功扎实,零距离服务群众。
二要依照“地标”建好机制。综治中心的特性在于统一性、综合性、协调性、辐射性,综治中心建设重在应用,贵在实用。工作实践中,应以推行“综治办+综治信息系统+N”模式为着力点,重点推进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智能化建设和网格精细化建设。比如:盐湖区御沁园社区以“小”见“大”,以“零”促“全”,八个精准服务机制是运城市综治中心机制“地标”之一。该区华庭社区依托数据“天网”,突出科学手段应用,用二维码管理房屋人口,用智能养老平台提供精准服务,用视频调解矛盾,建设智慧网格,创建智慧社区,是运城全市综治中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地标”。“标杆”当以借鉴,典型当以推广,目前,运城全市以“地标”为示范,从制度设计、管理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努力通过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服务在身边,安全在身边,满意在身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城市政法综治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民”为天,以“安”为要,自觉担当重任,多元共振,集成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运城,在义无反顾肩负起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但让人民群众享受长治久安的获得感,还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共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