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同行参观北京海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
本报讯(记者汤瑜) 近日,来自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盟警察组织、东南亚及周边国家的18个代表团(包含中国)来到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观摩中国首都警方执法办案场所,详细了解工作模式。外国同行纷纷对北京警方全流程规范执法点赞。
据介绍,为应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海淀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自2015年6月开始试点筹建,同年10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这是全市首家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能化”。
智能化助力执法规范化
记者获悉,办案单位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后,通过提前预约,将嫌疑人带到受案大厅后,通过面部识别系统自动与相关办案系统比对,核实嫌疑人相关信息,为嫌疑人办理登记、生成唯一编码、佩戴智能手环提供依据。
嫌疑人佩戴的智能手环具有四大功能:一是随时掌握嫌疑人在办案中心所处位置和活动情况;二是进行视频采集,即嫌疑人佩戴手环后,离他最近的音视频监控系统会被手环自动激活,随时采集嫌疑人活动情况,并在后台进行存储;三是将嫌疑人的基本信息、涉案信息以及全部办案流程,通过手环绑定的软件系统自动存储,在完成办案后,系统自动生成一份完整的电子档案和电子案卷;四是异常活动报警,嫌疑人超出安全区域、身体剧烈运动或破坏性打开手环,都会触发报警,民警发现后会及时前往察看处置,确保安全。
“一站式”办案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站式”办案,即嫌疑人人身安检、信息采集和物品登记保管等工作流水线式进行,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即嫌疑人进入候问区之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在收押大厅完成,这里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人身安全检查区、信息化标准采集区和物品存放区。
在人身安全检查区,通过细致检查,防止出现藏匿违禁物品等情况,同时,999医生会对嫌疑人进行相应身体检查。
在全面检查后,嫌疑人穿上识别服,通过安检门再次安检后进入信息采集区,在本区域将对嫌疑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标准化采集,通过智能系统推送给办案民警,辅助办案。
最后,嫌疑人到物品保管存放区,通过刷取智能手环读取信息,自动分配储物柜。民警对嫌疑人的物品清点后,逐一拍照,自动上传形成图文与手环绑定,生成随身物品登记清单,由嫌疑人、保管民警、办案民警三方签字后上锁。需要开柜存放或提取物品时,只有嫌疑人在场的情况下,通过读取手环才能实现,保障嫌疑人财物安全。
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设置100余个监控探头,确保整个办案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无死角。同时,安排专人24小时巡视监督,一旦发现违规问题,立即纠正,依法依规处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对全分局所有办案场所24小时不间断巡检,对办案场所管理使用情况适时监督,确保使用规范。
建立24小时医疗救助室
另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设置了999急救中心驻区医疗救助室,具备三项职能,即为办案区提供24小时紧急医疗救助;内设醒酒床和醒酒椅,为轻微醉酒人员醒酒使用以及对嫌疑人入看守所及拘留所前进行身体检查。
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分区办理。对于未成年嫌疑人,警方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社区帮教等工作。据统计,经过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审理过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再犯罪的比例由17%降到了2%。对于未成年被侵害人,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谈心谈话以及其他有必要的关爱措施,全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参观结束后,各代表团纷纷对中国首都警方全流程规范执法点赞。他们表示,将汲取这里的先进经验,推动本国执法水平提高。
目前,以此为样板,全市其他区相继推开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了案件集中审理、全程闭环、全程监督的执法办案新模式,进一步提升首都公安执法办案效率和执法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