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政法系统将德治融入法治实践成效卓著
《德治融入法治导论》课题组扬州调研观察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德治融入法治导论》课题组于近日赴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第二次课题调研座谈会。座谈会讨论了如何在公安司法行政工作中将德治融入法治。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德治融入法治导论》课题组于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第二次课题调研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如何在公安司法行政工作中将德治融入法治。这次课题调研由江苏省扬州市政法委协助课题组筹办,是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环。
扬州市公安局、司法局精心挑选了9名来自一线的公安民警和司法工作者参加研讨并分别作了接地气、有丰富实践内容的发言。课题组特别邀请了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司法局局长葛辉出席了座谈会,他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着力点做了很有见地的发言。扬州市政法委副书记沈兴华出席座谈会,并对扬州德治融入法治的实践状况做了全面介绍。沈书记连续两天全程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及到公安政法先进单位德治融入法治工作点调研考察的整个活动。
邗江区邗上派出所女子社区民警中队以女性特有的爱心耐心和温柔细腻为社区居民贴心服务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市看守所调研时,调研组看到那些对在押嫌疑人的管教改造工作,那些与违法犯罪人员直接交锋的一线民警的敬职敬业,不禁对扬州公安政法队伍肃然起敬。
该市公安系统先后有5位民警获得公安部一等功,8位民警获得二等功,真是英雄辈出。课题组专家对该市广陵公安分局副政委陈先岩的事迹情有独钟。陈先岩常年坚持扎根社区,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他的高尚品德享誉全国。他一心为民思考和谋划,受到八大家社区群众的特别爱戴。他被调回分局后,原社区居民联名写信要求他再回社区当片警,于是他又一次来到八大家社区当片警。课题组成员以此引出思考:如果我国各地社区都有一个像陈先岩这样的好片警,党的政策、国家法律何愁无法落地?依法治国进程也必将快马加鞭稳步推进,人民的美好生活、国家的复兴梦必然早日实现。
在调研扬州市邵伯镇巡检司法治文化馆时,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执法工作、司法工作与民众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记载着德治融入法治实践的历史史料纪念馆兼教育基地。这里的典故、牌匾、警句都对现代法治建设起着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使人们深深感到执法工作的神圣和历史责任。这个位于大运河畔的巡检司,是有着珍贵法治史料价值的国家重要文物古迹,是研究古代近代中国法治的活教材。
邵佰巡检司建于1368年,贯穿明清两代,管辖24坊8铺,2014年随着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重修,已成为江苏一处重要的法治史料博物馆。巡检司虽位列国家九品小官,却包揽基层派出所、基层司法所和商务管理等多项职能。课题组成员、中国公安大学资深教授陈鸿彝是一位潜心研究中国法治史的专家学者,他看到巡检司的文物资料,非常激动。他说,这个法治文化馆既丰富了中国法治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他写好课题相关章节提供了新的素材。
课题组在扬州最后一个考察点是以“江苏省十大法治人物”何春涛为领军人物的“春涛法律服务中心”。何春涛是扬州市邗江区安平社区的一名普通退休人员,因为曾经两次为自己的经济纠纷打官司,自学法律成为民间调解高手。他13年如一日,免费接受群众咨询,调解居民纠纷数百起,维权金额达千万元。2017年9月当选为“中国好人”。何春涛告诉课题组成员,当人民调解员直接为民排忧解愁,使他活得很充实很自信。他说,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政府和法治。对于那些不怕政府、不服法官的当事人,他代表民众主持公道评判事理,敢戳到当事人的软肋,能说法官不能说的实话糙话。假如不听他的劝告,这些当事人就在街坊四邻中没了诚信。何春涛这席话让课题组解了不少疑惑。
经过两天的调研,课题组16名成员深深感到,扬州市在德治融入法治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扬州公安司法人员已经尝到了将德治融入法治的工作思路的甜头,他们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为民护法、执法的优秀公安司法民警,融洽了扬州警民关系和干群关系,为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做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工作。扬州公安司法工作人员的高尚品德和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扬州调研活动的成功进行,也是扬州市政法委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在调研中能够深深感到扬州市政法委对践行德治融入法治的积极态度。正是由于党委政法委的重视,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扬州政法队伍,他们心系群众,为民排忧解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创新执法,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将德治融入法治,受到市民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拥护。扬州市政法委的出色作为,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推动德治融入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引领借鉴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
(作者就职于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