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宿与民俗该如何“相处”?
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后
“住民宿赏民俗”是近年来一些民宿商家招揽游客时主打的亮点,民宿的发展也带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其中一些违背民俗保护的民宿发展方式却备受社会诟病。
“住民宿赏民俗”是近年来一些民宿商家招揽游客时主打的亮点,“住进当地居民的家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已经成为很多游客都认同的一种旅游方式。伴随着人们对各地民俗文化的关注,民宿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8月1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颁布《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精品旅游饭店》等4项行业标准,被看做是民宿业发展的“国标”。
其中《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对旅游民宿有了明确的概念定义: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同时指出民宿的设计运营要因地制宜,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同时宣传推广形式多样,传播优秀地方文化;经营活动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9月13日,在上海召开的环球旅讯峰会上,途家联合创始人兼CEO罗军表示,民宿的本质是与当地人文历史的融合,是回归,民宿国标的出台是一个好消息。
但不得不提的是,在民宿业发展蒸蒸日上的背后,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规范:有些地方为了大力发展民宿,对当地的民居、古建筑、古镇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房屋进行大肆改造,甚至破坏;一些地方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民俗的原生态和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而大肆改良,甚至充斥不良文化来吸引游客。
民宿在民俗区“开花”
根据迈点研究院(MTA)发布的《2016年中国客栈民宿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客栈民宿数量前三的省份由去年的广东、云南、山东变更为云南、浙江与四川。截至2017年4月30日,客栈民宿数量规模TOP10城市分别是丽江、嘉兴(西塘/乌镇)、大理、成都、深圳、桂林、黄山、湘西、北京以及阿坝。
可以看出,有独特人文特色的旅游地更加吸引民宿的青睐。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侯满平认为,民宿的理念抓住了城镇人们对优质生活的环境刚需。民宿能较好地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这一点不错,与传统的酒店住宿不一样,有乡村味,有地方民俗特色,受大中城市居民的喜爱。
侯满平分析,江浙、云南等地大力推广民宿经济发展,其发展的依据和原因并不一样:江浙(包括上海)一带人们生活富裕,有经济条件,有交通区位条件,人们周末没地方去,正好有这些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优良空间,能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他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加之宣传效应,因而一时发展很红火,“特别是莫干山起初系为有钱的洋人服务,后来发展成为为上海富有阶层服务,才有前几年的大发展。”
而云南又不一样,旅游资源及少数民族民俗资源较为丰富,加之其旅游业比较发达,有着较好的客源保障,在这个基础上,追逐所谓的新潮流民宿,能较好地解决游客的吃住服务。其他诸如海南,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能常年发展旅游经济,也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及独特的资源(如火山岩地质地貌等)。
古建筑里的民宿
在某著名民宿网站上,位于云南丽江古城的一个评价很高的民宿在介绍中写道:院落原为丽江马帮大户赵家的院落之一,古朴气派院中建筑是典型的纳西族“走马转角楼”。是丽江古城27座保护民居唯一一座客栈民宿,距今120年历史,算是丽江古城最久远的客栈没有之一。
民宿火了起来,而住什么样的民宿又成了游客的新选择。在一些民宿预订网站,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民宿颇受欢迎,有些甚至要提前一个月才能预定上。
一些地方的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破败,民宿业的介入确实“唤醒”了一些“沉睡”的老房子。与传统的民居民宿相比,古建筑改造的民宿,因其独特的风格与历史底蕴的沉淀,对游客而言很有吸引力。尽管改造为闲置的古建筑带来了经济价值,但是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效果不得不重视起来。
位于上海市长乐路764弄的几栋楼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式里弄小区,原名“杜美新村”,小区门口悬挂着“优秀历史建筑”铭牌。其中有几户被民宿经营者重新装修改造,变成了对外租住的民宿,并在民宿网站上以静安寺里弄洋房”“法租界里的梦幻时光”为宣传点高价预定。随着名气增大客源增多,再加上老房子的隔音效果差,民宿里住客产生的噪音给周边的邻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邻居们无奈只能投诉。
在侯满平看来,用古建筑等文化遗产资源来开发发展民宿,就文化价值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
“如果是对一些当地无能为力又面临衰败消失的古建筑来说,为了其继续存在,急需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有时引进商业投入也是没有办法的无奈选择。”侯满平建议,但凡是其保存条件较好的,且不需要大资金投入的,遗产文化价值较好的,尽量避免做商业性开发,如经认证后可以做商业性开发的,需要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必须控制好利用的强度,做到合适合理的开发利用。
为民俗而“民宿”
近年来,为了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很多地方纷纷开展“民俗文化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吸引游客。民宿作为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的衍生物,也成为部分民俗文化节上的“重头戏”,使得民宿更加被人关注。甚至一些地区为了打好“民宿”这张牌,在大力改造改建传统民居的方式之外,专门新建民宿,又为了配合民宿的宣传不惜大力打造民俗文化活动。
侯满平认为,民宿的开发和建设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系一把双刃剑的关系。对一些民俗文化过度开发,重吸引眼球,把一些原本在某种特殊情境下或有严肃仪式才能进行的表演做成了日常活动,甚至是变成了一种嬉戏性质的活动,这就失去了原本意义,对游客及后人也会产生误导。
“对一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遗产文化是需要专业传承的,而不能任意改变形式或性质的,这是需要保护性的传承。这么做可能对发展当地经济有较好的效果,但泛用甚至滥用也会适得其反。”侯满平说,这就需在保护与开发中把握好度。
通过近几年民宿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民宿开始向品牌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从最初的以价格优势取胜转变为更加注重环境和服务。一些人气较高的民宿一日的单价甚至远高于星级酒店的价格。但也仍然存在众多的低端民宿,其实就是山野乡村旅馆,没有可供玩乐游赏参与性的项目,以炒作为支撑,没有长久性、可持续性。
侯满平认为,归根到底民宿还是一个市场需求的产物,想要获得良性健康的发展,还是要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可以预见,低档的民宿单调简陋,迟早会面临死局,而高档的民宿一晚几千元的运营模式已经受到质疑,说穿了就是卖清新的空气环境,目前对少数消费群还有点吸引力,但随着城镇环境的改善,这种低端的饥饿式营销模式很快会没有市场。”侯满平认为,还是要用综合田园式生活及综合服务来提升所谓的民宿(乡村旅馆、乡村旅居)的品位。否则,又成了一阵跟风,几年之后就会成为过去式。